《古松》

时间: 2025-01-10 22:11:17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松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古老的松树,它的树干笔直而高大,直插入青天,周围没有其它树木的遮挡。夜晚,山谷间的风声在空中回响,明亮的月光洒在秋天的阴影中。松树的生长并不是因为肥沃的土壤,而是由于天地间的自然造化。即使在官府和庙宇中缺少材料,也应该珍惜这样的松树,世上没有良匠时,切勿随意侵占其根基。

注释

  • 森森:形容松树高大、茂盛的样子。
  • 百余寻:指树的高度,"寻"为古代长度单位,约合现在的2.3米,百余寻即两百多米。
  • 青冥:指天空,形容松树直插云霄。
  • 万壑:形容山谷众多,广阔的意思。
  • 粪壤:肥沃的土壤,通常由粪便和其他有机物组成。
  • 廊庙:指官府的建筑,象征权力和社会地位。
  • 良匠:指技艺高超的工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以“变法”闻名,提倡新法以振兴国家经济与政治。他的诗词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常常反映出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的晚年,正值他政治生涯中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的关注。松树象征着坚韧与独立,隐喻王安石自身在官场上的孤独与坚持。

诗歌鉴赏

《古松》是一首表现自然与人生哲理的诗作。诗的开头用“森森直干百余寻”描绘了松树的高大形象,突显了它在自然界中的卓尔不群。诗人用“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展现了松树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接下来的两句“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更是深化了主题,意在强调松树的成长不仅仅依赖于肥沃的土壤,而是天地间的造化之力。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最后两句“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则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自身理想的坚守。即使在官场上缺乏良材,但真正的价值应该被重视与珍惜。而“世无良匠”则暗示了一个时代的工匠精神的缺失,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忧虑。

整首诗的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思考,构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意象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森森直干百余寻:松树高耸入云,强调其伟岸。
  2. 高入青冥不附林:突出松树的孤独,独自高耸,没有其他树木的陪伴。
  3. 万壑风生成夜响:描绘夜晚的景象,风声在山谷中回荡,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
  4. 千山月照挂秋阴:月光照耀,秋天的阴影显得静谧而清冷。
  5. 岂因粪壤栽培力:质疑松树的生长是否依赖于肥沃的土壤,强调自然的伟大。
  6. 自得乾坤造化心:松树的生长源于天地间的造化,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仰。
  7. 廊庙乏材应见取:官府缺乏材料,暗示社会资源的匮乏。
  8. 世无良匠勿相侵:在缺乏工匠的时代,应珍惜真正的好材料,反映出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壑风生”和“千山月照”,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诗的生动性。
  • 比喻:松树的高大象征着一种理想与坚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写古松,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对社会现状的深思,反映了诗人对坚韧精神的赞美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松:象征坚韧与独立。
  • 青冥:代表高远与广阔,表现追求理想的精神。
  • 万壑风声:象征自然的和谐与深邃。
  • 千山月光:代表清冷、孤独的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松”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坚韧与独立
    C. 权力
    D. 哀伤

  2. “岂因粪壤栽培力”这句的意思是: A. 只依赖肥沃的土壤
    B. 自然的力量才是关键
    C. 需要人工培育
    D. 只依赖水源

  3. “世无良匠勿相侵”表达了什么观点? A. 强调珍惜资源
    B. 反对工匠精神
    C. 提倡随意使用材料
    D. 唯利是图

答案: 1.B,2.B,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刘长卿的《秋夕》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古松》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但王安石更强调自然的坚韧与独立,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两者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王安石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安石的生平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