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作》

时间: 2025-02-04 15:37:00

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卧闻微霰却无声,
起看阶前又不能。
一夜纸窗明似月,
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过我柴门客,
笠重归来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
诸山粉黛见层层。

白话文翻译:

我卧在床上听到细微的雪花落下,却没有声响;我起身想看看台阶前的雪,却又不想动弹。今夜窗纸透出光亮,像月光一样;多年来的被褥在这寒冷的夜里显得冰冷。脚步声传来,柴门外来了一位客人,戴着笠帽的僧人回到竹院。三月的白雪,晴天也是美好,远处的山峦如层叠的粉黛一般。

注释:

  • 微霰:细小的雪花。
  • 阶前:台阶前面。
  • 纸窗:用纸做的窗户,透光性好。
  • 布被:用布做的被子,通常保暖性差于棉被。
  • :鞋子。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
  • :斗笠,常用作遮阳雨。
  • 竹院:用竹子搭建的院子。
  • 三白:指白雪、白云、白天等。
  • 粉黛:形容雪的洁白如粉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字子余,号东篱,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淡泊。

创作背景:

《雪作》成诗于北方寒冬,作者在一个寂静的雪夜中,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象,感受到雪的宁静与纯洁,抒发了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雪作》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日雪夜的静谧与美丽。开首两句“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展现了诗人在雪夜的孤独与宁静,躺在床上听到雪落的声音,却又因寒冷而不愿起身,这种矛盾的心态让人感受到冬日的寒意。接下来的两句“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则通过窗外的亮光与被褥的冰冷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冬季的寒冷与孤寂。

后半部分“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描绘了来访者的身影,增添了生活气息,打破了孤独的氛围。最后的三句则总结了诗歌的意境,表达了对雪景的赞美,诗人认为即便是白雪覆盖的晴天,山峦依然如同粉黛般层次分明,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诗人的乐观态度。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意境,展现了冬日雪景的静谧与生命的力量,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卧闻微霰却无声:躺着听到细雪落下,但声音微弱,表现出夜晚的宁静。
  2. 起看阶前又不能:想要起身去看台阶前的雪,但因寒冷而不愿动身,体现出内心的矛盾。
  3. 一夜纸窗明似月:纸窗透出的光亮如同月光,描绘出雪夜的明亮氛围。
  4. 多年布被冷于冰:长久使用的布被在严寒中显得格外冰冷,反映了冬天的寒冷。
  5. 履穿过我柴门客:听到脚步声,表明有客人到来,增添了生活气息。
  6. 笠重归来竹院僧:身着斗笠的僧人回到竹院,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7. 三白自佳晴亦好:即使是白雪的晴天也是美好的,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8. 诸山粉黛见层层:远处的山峦犹如层叠的粉黛,展现了雪后的美丽景象。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纸窗的明亮比作月光,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景象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冬日的宁静与美丽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描写雪景,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又清新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纯洁与宁静。
  • 纸窗:代表与外界的联系与隔离。
  • :象征着归属与生活的简单。
  • 竹院:代表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卧闻微霰却无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寂静
    B. 快乐
    C. 悲伤

  2. 诗中提到的“笠”是指什么? A. 一种帽子
    B. 一种鞋子
    C. 一种工具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夏天的景色
    B. 冬天的孤独与美
    C. 春天的希望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雪歌送梅州李少府》 - 岑参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白雪歌送梅州李少府》:同样描写雪景,但更注重送别的情感,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
  • 《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夜晚的景色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与《雪作》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