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时间: 2025-02-04 16:29: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律应黄钟寒气苦。冰生玉水云如絮。
千里乡关空倚慕。无尺素。
双鱼不食南鸿渡。把酒遣愁愁已去。
风摧酒力愁还聚。却忆兽炉追旧处。
头懒举。炉灰剔尽痕无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冬天的寒冷,寒气逼人,仿佛在奏响黄钟的悲凉音律。冰水之中,白云如絮般飘荡。千里之外的家乡,我只能无奈地依依不舍,却没有一封信寄出。双鱼不再食用南飞的鸿雁,举杯消愁,愁已散去。可风吹散了酒的力量,愁绪又重新聚集。回忆起曾经在兽炉旁的温暖时光,心中懒得再提起,炉灰已剔尽,却留下了无数的痕迹。
注释:
- 律应:应指音律,律与黄钟即古代的调式,形容寒冷的气息。
- 冰生玉水:比喻冬天水面结冰的景象,玉水指清澈的水。
- 无尺素:指没有书信,表达思念之情无从寄托。
- 双鱼:指鱼类,可能象征着与往日的生活或情感的隔绝。
- 兽炉:古代用来烧香或取暖的炉子,象征温暖的回忆。
典故解析:
- 南鸿:指南飞的鸿雁,常用来象征游子思乡的情感。
- 兽炉:引用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传达温暖和思念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散文和诗词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常带有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北宋时期,描绘了作者在寒冬中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们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渔家傲》通过描绘寒冷的冬季景象和作者内心的孤独,传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开头的“律应黄钟寒气苦”便设定了全词的基调,寒冷的气息像音乐般传来,令人感到压抑。接着,诗人用“冰生玉水云如絮”描绘了一幅冰雪覆盖、白云飘飞的冷峻画面,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严酷,也映射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故乡的眷恋。
“千里乡关空倚慕”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却无以寄托,感情愈加沉重。后半部分提到酒,象征着借酒消愁,但“风摧酒力愁还聚”的转折,显示了愁绪的难以摆脱。最后的“头懒举,炉灰剔尽痕无数”则是对过去温暖时光的追忆,尽管一切已成往事,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感怀。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古人对家乡的深情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律应黄钟寒气苦:音乐的节奏与黄钟相应,寒冷的气息令人感到苦涩。
- 冰生玉水云如絮:冰层覆盖的水面,白云如絮般轻飘,描绘出一幅冷寂的冬日景象。
- 千里乡关空倚慕: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我只能无奈地依依不舍,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无尺素:没有书信寄出,思念之情无从表达。
- 双鱼不食南鸿渡:双鱼象征着生活的隔绝,不能再追随南飞的鸿雁。
- 把酒遣愁愁已去:举杯喝酒,试图消除忧愁,愁绪似乎暂时散去。
- 风摧酒力愁还聚:然而风吹散了酒劲,愁绪又重新聚集。
- 却忆兽炉追旧处:回忆起曾经在温暖炉边的时光,心中懒得再提起。
- 头懒举:心中沉重,懒得抬头。
- 炉灰剔尽痕无数:炉灰已被清理,但留下的痕迹却无数,象征着难以磨灭的记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生玉水”,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把酒遣愁”和“愁还聚”,形成了句子的对称感。
- 拟人:如“风摧酒力”,赋予风以行动,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展现了人生的孤独与无奈,折射出诗人对人生离别与聚散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寒气:象征着生命的冷酷与孤独。
- 冰水: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双鱼: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失去。
- 兽炉:象征温暖的回忆与对过去的依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里乡关”指什么?
A. 远方的家乡
B. 朋友的住处
C. 自己的房间
答案: A -
“把酒遣愁愁已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忧愁
C. 平静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兽炉”象征着什么?
A. 温暖的回忆
B. 严寒的冬季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反映了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相比,欧阳修的《渔家傲》更加强调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情感的孤独,而辛弃疾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壮丽人生的追求和豪情壮志。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欧阳修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