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如京知安肃军》

时间: 2025-02-04 16:26:28

相逢旧从事,新命忽临戎。

界上山河壮,军中鼓角雄。

朔风驰骏马,寒雪射惊鸿。

试取封侯印,何如笔砚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张如京知安肃军
欧阳修

相逢旧从事,新命忽临戎。
界上山河壮,军中鼓角雄。
朔风驰骏马,寒雪射惊鸿。
试取封侯印,何如笔砚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张如京重逢的喜悦,张如京被任命为安肃军的指挥官。诗中描绘了边疆壮丽的山河和军中激昂的乐声。北风呼啸,骏马飞驰,寒雪如箭般射向惊鸿。最后,作者提到封侯的荣华富贵,与自己在文坛上的成就相比,似乎更倾向于后者。


注释:

  • 相逢旧从事:指与旧友重逢,这里“旧从事”可能指的是同事或旧友。
  • 新命忽临戎:新任命突然降临军中。
  • 界上山河壮:边界上壮观的山河。
  • 军中鼓角雄:军中的鼓声和号角声雄壮有力。
  • 朔风:北风,通常指寒冷的风。
  • 驰骏马:飞奔的骏马。
  • 寒雪射惊鸿:寒雪如箭射向飞翔的鸿雁。
  • 试取封侯印:尝试去获取封侯的印信,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 何如笔砚功:与文人墨客的成就相比,是否能获得封侯的荣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吟先生,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文,尤其以散文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称。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欧阳修与张如京重逢之际,张如京被任命为安肃军的指挥官,诗人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祝贺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功名的思考和对文人的自豪感。


诗歌鉴赏:

《送张如京知安肃军》是一首洋溢着友情与对人生选择深思的佳作。诗中的“相逢旧从事”一句道出诗人与张如京相识已久的情谊,充满了亲切感。接下来的“新命忽临戎”则展示了张如京的新职务,突显出军职的荣耀和责任。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人用“界上山河壮,军中鼓角雄”展现了边境的壮丽景象与军队的气势,仿佛让人感受到北国边疆的豪情与壮阔。尤其是“朔风驰骏马,寒雪射惊鸿”,生动地描绘了寒冷的北风与驭马的英姿,充满动感与活力。

最后两句通过对比“试取封侯印,何如笔砚功”,引出诗人对功名与文采的思考,表现出对文人身份的自豪感,显示了欧阳修对权力的淡泊与对文化的追求。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更体现了他对人生追求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相逢旧从事:与老朋友重逢,感慨万千。
  2. 新命忽临戎:朋友突然被任命为军职,令人惊喜。
  3. 界上山河壮:描绘边疆的壮丽山河,表现出壮阔的景象。
  4. 军中鼓角雄:军队中的鼓声和号角声雄壮响亮,显示出军队的气势。
  5. 朔风驰骏马:北风呼啸,骏马飞驰,表现出一种动感。
  6. 寒雪射惊鸿:寒雪如箭,射向飞翔的鸿雁,形象生动。
  7. 试取封侯印:想要获得封侯的印信,象征权力。
  8. 何如笔砚功:与成为文人的成就相比,封侯的荣华是否更为重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河壮,鼓角雄”形成对仗,增强了语感。
  • 比喻:用“寒雪射惊鸿”形象地描绘出寒冷的景象。
  • 排比:通过“朔风驰骏马”与“寒雪射惊鸿”的排比,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祝贺与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对功名与文人事业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对传统文人身份的自豪和对权力的淡漠。


意象分析:

  • 山河:象征着壮丽的自然与国家的辽阔。
  • 鼓角:代表军队的士气与激昂。
  • 骏马:象征着勇猛与迅捷,展现出将士的英姿。
  • 寒雪:表现出严酷的环境,也暗示着战争的艰苦。
  • 封侯印:象征权力、地位与荣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新命”指的是?

    • A. 新的职位
    • B. 新的朋友
    • C. 新的诗作
    • D. 新的地方
  2. “朔风驰骏马”中“驰骏马”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速度与力量
    • B. 温柔与优雅
    • C. 迟缓与懒惰
    • D. 悲伤与失落
  3. 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对封侯的渴望
    • B. 对权力的追求
    • C. 对文人身份的自豪感
    • D. 对战争的厌倦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送友人》:同样表达对朋友的祝福,但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由的向往。
  • 杜甫《赠卫八处士》: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理想的追求,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欧阳修诗文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