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之邺》

时间: 2025-01-11 11:44:49

浩荡夷亭意,经过邺下来。

王门占玉节,春日上铜台。

游子牵多梦,高堂候举杯。

蘼芜江畔草,应挽使船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浩荡夷亭意,经过邺下来。
王门占玉节,春日上铜台。
游子牵多梦,高堂候举杯。
蘼芜江畔草,应挽使船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诗人描绘了浩荡的夷亭风光,经过邺城时的心情。王门的玉节象征着高贵与荣耀,春日的铜台令人神往。远方的游子心中满是思念,留在高堂上等待举杯相庆。江边的蘼芜草丛,似乎在催促着船只折返,寄托着对友人的深切牵挂。

注释:

  • 浩荡:形容气势恢宏或场面壮观。
  • 夷亭:指夷亭,这里可能是指夷亭山,风景名胜。
  • 经过邺:邺城,古地名,今河北邯郸一带。
  • 王门:王的家门,象征权贵。
  • 玉节:象征高尚和珍贵的标志。
  • 铜台:古时的祭台或高台,春日上可见其景。
  • 游子:远行的人,通常指离家在外的人。
  • 高堂:高大的屋子,通常用来指代主人或长辈的居所。
  • 蘼芜:一种野生植物,常生长于水边,象征离别和思念。

典故解析:

“夷亭”原出自《夷亭记》,是王勃所作,描绘了风景与情感的结合;“王门”可能指王羲之等名士之门,象征文人雅士的圈子;“铜台”则与古代祭祀礼仪相关,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郑善夫,明代诗人,风格多样,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送别朋友或亲人时写的,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美好祝愿,反映了明代文人的情感与人际关系。

诗歌鉴赏:

《送人之邺》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描绘与深情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离别的伤感与对未来的希望。首句“浩荡夷亭意”便带出一种开阔的视野,仿佛让人感受到一阵阵的微风吹过,既有壮阔的景象,又夹杂着离愁别绪。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提及了王门玉节,这不仅表现了对高贵生活的向往,更是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春日的温暖与生机让人感受到一种希望,仿佛在诉说着即使分离,友谊依旧能如春日般温暖。在“游子牵多梦”中,游子的心中满是对故土与亲友的思念,留在高堂上等待举杯共饮的情景,更是将离别的感伤推向高潮。“蘼芜江畔草”的意象则带有乡愁,象征着希望与归属,暗示着对友人的深切牵挂。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郑善夫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浩荡夷亭意:描绘夷亭的壮丽景象,情感开阔。
    2. 经过邺下来:经过邺城,表示旅途的开始。
    3. 王门占玉节:提到王门,象征权贵与荣耀。
    4. 春日上铜台:春天的气息,生机盎然。
    5. 游子牵多梦:游子心中满是思念与梦想。
    6. 高堂候举杯:在高堂上等待共饮,情感深厚。
    7. 蘼芜江畔草:江边的草丛,引发对归乡的渴望。
    8. 应挽使船回:希望船只返回,寄托了思念之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夷亭的风光与情感结合。
    • 对仗:诗中各句结构对称,声韵协调。
    • 意象:运用江边草丛等意象,增强情感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离别的惆怅与对友人的眷恋,同时寄托了对未来重聚的美好期望。

意象分析:

  • 夷亭: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观,代表心境的开阔。
  • 王门:象征高贵与荣耀,反映了理想与追求。
  • 春日:代表生机与希望,暗示友谊的温暖。
  • 游子:象征离别与思乡之情,反映内心的孤独。
  • 蘼芜:象征离别的思念,寄托对故土的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王门”象征什么?

    • A. 权贵
    • B. 友谊
    • C. 自然
  2. 诗人表达对友人的哪种情感?

    • A. 愤怒
    • B. 祝福
    • C. 忘却
  3. “游子牵多梦”中的“梦”指的是什么?

    • A. 未来的愿望
    • B. 昨夜的梦境
    • C. 个人的幻想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送友人》

诗词对比

  • 比较郑善夫的《送人之邺》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体现了送别的情感,但郑善夫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而王维则偏重于离别的感伤和对未来的期许。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送别诗词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