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物十咏》
时间: 2025-01-24 14:13: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楼乍度雁声初,节物惊人计已疏。
露下栖迟南岭月,风前冷落北来书。
长途矰缴看皆是,自古稻粱未有馀。
与尔凄清同世路,峰头何日不欷歔。
白话文翻译:
高楼上初听见大雁的叫声,节令的变化让人惊讶。
露水下栖息的南岭月亮显得迟缓,风中飘来的北方书信显得冷落。
长途跋涉的箭矢(猎物)都是如此,自古以来稻谷和粮食都不曾多余。
与你在这凄清的世界同行,山峰之上何时才能不再叹息。
注释:
- 乍度:初次经过,突然传来。
- 节物:指季节的变化。
- 栖迟:停留得很慢,迟缓。
- 矰缴:古代用来射猎的箭矢。
- 欷歔:叹息。
典故解析:
- 雁声:雁南飞是秋冬季节的自然现象,常被用来象征离别或思乡之情。
- 露下栖迟:月亮在露水下停留,形象地表现出秋夜的静谧与孤寂,借以映衬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德嘉(1641-1715),字公度,号澹庵,清代诗人,出生于江苏,生活在明清交替之际。他的诗风清丽,擅长描写自然和人情,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秋物十咏》是卢德嘉在清代秋季写的诗作,表达了他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离愁别绪。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所感受到的孤寂与惆怅。开篇通过“高楼乍度雁声初”迅速引入秋天的氛围,大雁南飞的声音使人感受到季节的变迁,直接触动了诗人的情感。接着,诗人通过“露下栖迟南岭月,风前冷落北来书”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略显凄凉的景象,月亮在露水下显得迟缓,北方的书信却因风而显得冷落,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和情感的疏离。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提到“长途矰缴看皆是,自古稻粱未有馀”,不仅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也表达了对物质丰盈的追求常常难以满足的感慨。最后两句“与尔凄清同世路,峰头何日不欷歔”则是对人生苦旅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仿佛在问: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何时才能不再叹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楼乍度雁声初:在高楼上初次听到大雁的叫声,暗示秋天的到来。
- 节物惊人计已疏:季节的变化让人感到惊讶,时间流逝,往昔的计划似乎已经疏远。
- 露下栖迟南岭月:月亮在露水中显得迟缓,代表着秋夜的静谧。
- 风前冷落北来书:北方寄来的信笺在风中显得冷清,暗指情感的冷落。
- 长途矰缴看皆是:路途遥远,所见的都是为了生存而战斗的痕迹。
- 自古稻粱未有馀:自古以来,粮食并不多余,表现了对生活困境的反思。
- 与尔凄清同世路:与友人一起在这凄清的世界中走过。
- 峰头何日不欷歔:山峰之上何时才能不再叹息,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和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高楼”“月”“书”等意象比喻人生的孤独和渴望。
- 拟人:将“月”赋予了迟缓的情感,使得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互交织。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引子,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离别和孤独的深刻体验。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折射出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反映了人在岁月更迭中的无奈与叹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象征离别与思乡。
- 月:代表孤独与思考。
- 书:表达情感的传递与隔阂。
- 稻粱:象征物质生活的匮乏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卢德嘉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北来书”主要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情感的冷落
- C. 物质的富裕
- D. 友情的深厚
-
“峰头何日不欷歔”中的“欷歔”是什么意思?
- A. 嚎叫
- B. 叹息
- C. 欢笑
- D. 欢呼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季的自然景象,但更强调宁静与和谐,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而卢德嘉在《秋物十咏》中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孤独与无奈,情感更加深沉与复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卢德嘉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华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