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郑有功游西湖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4:06:25

晚觉身名误,悠悠定孰亲。

却回苕水棹,来看武林春。

避地将安往,寻山莫厌频。

百钱挑竹杖,云外踏嶙峋。

意思解释

和郑有功游西湖二首 其二

作者: 赵鼎 〔宋代〕

原文展示:

晚觉身名误,悠悠定孰亲。
却回苕水棹,来看武林春。
避地将安往,寻山莫厌频。
百钱挑竹杖,云外踏嶙峋。


白话文翻译:

晚上意识到自己名声的误解,慢慢思索自己与谁更亲近。
不禁回头划着小船,来欣赏武林的春色。
如今要躲避世俗的纷扰,去哪里才好呢?
寻找山林的乐趣,频繁出行也不觉得厌倦。
手里拿着百钱买个竹杖,准备在云外的山峦中探索。


注释:

字词注释:

  • 晚觉:晚上醒悟,感到。
  • 身名:个人的名声或身份。
  • 悠悠:慢慢地,心情随意。
  • 苕水:指西湖的水。
  • :船桨。
  • 武林春:武林(指武林山,今西湖一带)的春天景象。
  • 避地:避开喧嚣的地方。
  • 安往:去哪里。
  • 寻山:探索山林。
  • 百钱:一百文钱。
  • 挑竹杖:挑着竹杖,表示出游的准备。
  • 云外:山外,形容遥远的地方。
  • 嶙峋:形容山石的峻峭。

典故解析:

  • 苕水:古诗中多次提到的水,象征着柔和与流动,常用来描写自然风光。
  • 武林: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鼎,字孟頫,号寒塘,北宋时期的诗人,以高洁的品格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著称。其诗歌多描绘自然景物,情感细腻,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赵鼎在游西湖时感受到名利的迷惑与人与自然的亲近,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西湖边的游历,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漠和对自然的热爱。开头的“晚觉身名误”,透露出一种对自身名声的反思,表现出一丝对世俗的无奈与迷茫。在这名利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加显得珍贵。接下来“却回苕水棹,来看武林春”,展现出一种逃离世俗,寻求自然和谐的状态。诗人不再追逐名利,而是享受当下的美好,感受春天的生机。

“避地将安往,寻山莫厌频”,则表现了对未来的迷惘和对山林的向往,诗人希望与自然亲密接触,寻找心灵的归宿。最后一句“百钱挑竹杖,云外踏嶙峋”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追求,简单的生活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人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

整首诗洋溢着对自由、自然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名利的淡然,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品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晚觉身名误:诗人晚上醒悟,意识到对名声的追求是错误的。
  2. 悠悠定孰亲:在思考中慢慢地体会,究竟与谁更为亲近。
  3. 却回苕水棹:重新划回小船,象征着回归自然。
  4. 来看武林春:欣赏武林的春天,感受自然的美好。
  5. 避地将安往:思考自己将要去哪里,想要避开尘世的烦扰。
  6. 寻山莫厌频:对山林的探索充满热情,频繁出行不觉得厌倦。
  7. 百钱挑竹杖:手持竹杖准备出游,表现出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态度。
  8. 云外踏嶙峋:向往在遥远的山峦中探险,展现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个人的迷茫与自然的宁静对比,突出诗意。
  • 拟人:自然景象如“武林春”被赋予生动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名利的反思与对自然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晚觉:象征自省与觉醒。
  • 苕水:象征自然之美,流动的生命力。
  • 武林春: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竹杖:象征简单的生活与自然的亲近。
  • 云外嶙峋:代表远方的探索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晚觉身名误”的意思是什么? A. 晚上意识到自己名声的误解
    B. 晚上感到疲惫
    C. 晚上的宁静

  2.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渴望追逐
    B. 无所谓
    C. 强烈反对

  3. 诗中的“百钱挑竹杖”代表什么意思? A. 生活的奢华
    B. 简朴的生活态度
    C. 对金钱的追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的《庐山谣》
  2.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解读: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尘世纷扰的逃避,展现了宋代文学中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与美学追求。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3.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