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送客至马鸣桥》

时间: 2025-02-04 15:49:43

满眼尘埃懒据鞍,暂逢清景即怡颜。

月明夜水平低岸,烟淡秋林倚半山。

隐退谩留他日计,居贫未放此身闲。

老来愧取移文诮,会整匆匆俗驾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送客至马鸣桥
满眼尘埃懒据鞍,
暂逢清景即怡颜。
月明夜水平低岸,
烟淡秋林倚半山。
隐退谩留他日计,
居贫未放此身闲。
老来愧取移文诮,
会整匆匆俗驾还。

白话文翻译:

满眼的尘土让我懒得骑马,
偶尔遇见清新的景色便感到愉悦。
明月照耀着夜晚,水面低洼的岸边,
淡淡的烟雾环绕着秋林,依偎在半山之上。
隐退的打算只可随意地留待日后,
虽然生活贫困,却也不愿让此身闲适。
年老时常羞愧于被人讥讽,
匆忙整理好俗世的行装便要回去。

注释:

  • 满眼尘埃:指眼前的景象满是尘土,暗含对浮世的厌倦。
  • 懒据鞍:不愿骑马,表示一种无心的状态。
  • 怡颜:愉悦的面容。
  • 月明夜水平低岸:描绘了月光下水面水平,岸边情景的宁静。
  • 隐退:隐居或退隐的意思。
  • 移文诮:指老了之后被人嘲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鼎,宋代诗人,官至宰相,因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而备受推崇。他的诗风沉稳,常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赵鼎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隐退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清新自然之景的珍惜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诗歌鉴赏:

《夜送客至马鸣桥》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情感的诗作。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送别友人的情景,表面上是对景色的描写,实则反映了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前四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清明的夜晚与诗人的心境结合,同时展现了大自然的恬静与美丽,给人一种宁静而愉悦的感受。

后四句则转向哲思,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无奈之情愈发明显,尤其是“隐退谩留他日计,居贫未放此身闲”一句,表达了诗人在生活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他虽想隐居,但生活的压力让他无法真正放下世俗的牵绊。最后一句“老来愧取移文诮”,更是道出了诗人的无奈与羞愧,展现了对过往的反思与自省。

整首诗在形式上保持了宋代诗歌的优雅,内容上则深刻地揭示了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满眼尘埃懒据鞍:描绘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倦,懒得骑马,表现出一种无所事事的态度。
  2. 暂逢清景即怡颜:偶尔遇到好的景色,便会自然地愉悦,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3. 月明夜水平低岸:月光下的水面与岸边情景,营造出宁静的夜晚氛围。
  4. 烟淡秋林倚半山:描绘了秋天的林木和淡淡的烟雾,增添了诗的意境。
  5. 隐退谩留他日计:诗人虽想隐退,但计划却只能留待未来。
  6. 居贫未放此身闲:生活贫困却不愿放松自己,反映出对现实的无奈。
  7. 老来愧取移文诮:年老时对被人讥讽的羞愧,表现出诗人的自省。
  8. 会整匆匆俗驾还:匆匆整理好俗世的事物,准备回归现实。

修辞手法: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清景与尘埃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既有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进而引发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思考,表达了对隐退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尘埃:象征繁杂的世俗生活。
  2. 清景:代表内心渴望的宁静与美好。
  3. 月明:象征清明与明亮的希望。
  4. 秋林:秋天的景色,隐含着生命的轮回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赵鼎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隐退”指的是什么? A. 辞职
    B. 隐居
    C. 出行
    D. 旅行

  3. “老来愧取移文诮”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高兴
    B. 羞愧
    C. 疲惫
    D. 自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送别》 - 王维

  • 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友人的远行与不舍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相关诗人传记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