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与虞乐行夜话,用稼轩韵》
时间: 2025-01-11 12:41: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 与虞乐行夜话,用稼轩韵》
作者: 王策 〔清代〕
已矣君休说。叹当年炎精中否,星颓诸葛。三日钱塘潮不上,白雁凌江翻雪。腥血洒触人毛发。海国孤臣偏慷慨,挽长戈屹指金鳌月。鲸背上,风萧瑟。沧桑事远流传别。尽纷纷阙文廋语,几般离合。只有睢阳名姓在,此外如霜战骨。谁识是头行脰绝。好为崖山传实录,配忆翁心史书函铁。石易烂,纸难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开头劝君不要再谈论往事,感叹当年在炎热的夏天里是否有过辉煌的成就,像星星陨落的诸葛亮。三天的潮水没有涨到钱塘江,白雁在江面上翻飞,像雪花一样。腥血洒落在人的头发上,作为海国的孤臣却显得特别慷慨,手持长戈指向金色的月亮。鲸鱼的背上,风声萧瑟,沧桑的事情在远方流传和别离。众多的阙文和瘦弱的言语,多少离合悲欢。只有睢阳的名字仍在,其他的如霜般冷酷的战骨。谁又能知道这首词的头一句是多么绝妙。想要为崖山的事情写下真实的记录,来回忆先人的心事,像装在铁函里的书信。石头容易腐烂,而纸却难以撕裂。
注释
- 炎精:指的是夏天的热气,象征着辉煌的成就。
- 星颓诸葛:诸葛亮,蜀汉丞相,象征着智慧与英雄,但在这里似乎暗指其命运的无常。
- 钱塘潮:钱塘江的潮水,著名的景观。
- 腥血洒触人毛发:形容战斗的残酷,血液沾染人的头发。
- 海国孤臣:指身在海国的孤独臣子,表现出一份慷慨与悲壮。
- 崖山:指崖山之战,南宋灭亡的一场战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策,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承续了古典诗词的传统,擅长写抒情诗和历史诗。王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贺新郎》是王策在与虞乐行夜间对话时创作的。此时的清朝正经历着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诗人以此词抒发对往事的感慨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王策的《贺新郎》以其深邃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而显得尤为动人。词中不仅展现了个人对过往的追忆,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提及,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开篇的劝告“已矣君休说”,仿佛在告诫对话者放下过往的荣耀与悲伤,然而随即便是对“当年炎精”的感叹,似乎是无法割舍的情感纠缠。
诗中反复提及的“腥血”和“海国孤臣”,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与孤独。尤其是“挽长戈屹指金鳌月”,在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隐含着对命运的深刻无奈。整首诗在情感上展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对个人命运的沉重思考。
伴随着“鲸背上,风萧瑟”的意象,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类命运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悲凉而又壮阔的气氛。最后的“石易烂,纸难裂”,更是将人对历史的记忆与遗忘的无奈推向高潮,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矣君休说”:劝告对方停止谈论过往。
- “叹当年炎精中否,星颓诸葛”:感叹当年的辉煌与失落。
- “三日钱塘潮不上,白雁凌江翻雪”:描绘自然景象,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腥血洒触人毛发”:暗指战争的残酷与人们的痛苦。
- “海国孤臣偏慷慨”:表现诗人的豪情和孤独感。
- “挽长戈屹指金鳌月”:象征对理想的追求。
- “鲸背上,风萧瑟”: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
- “沧桑事远流传别”:历史的悲剧与离别。
- “尽纷纷阙文廋语,几般离合”:对人生离合的思考。
- “只有睢阳名姓在,此外如霜战骨”:历史的冷酷与无情。
- “谁识是头行脰绝”:对自身才华和命运的疑惑与不甘。
- “好为崖山传实录”:渴望留下历史的真实记录。
- “石易烂,纸难裂”:对历史的铭记与遗忘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中贯穿着一种悲凉而又坚韧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炎精:象征辉煌的成就与昔日的热情。
- 星颓:象征着英雄的陨落与命运的无常。
- 白雁:象征孤独与离别。
- 腥血:象征战争的残酷。
- 鲸背:象征自然与人类命运的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已矣君休说”中的“已矣”是什么意思?
- A. 结束 B. 继续 C. 开始
- 诗中提到的“海国孤臣”主要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孤独 B. 快乐 C. 忧愁
- “石易烂,纸难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历史的铭记 B. 对人情的冷漠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A. 结束
- A. 孤独
- A. 对历史的铭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策的《贺新郎》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历史变迁带来的痛苦与无奈,但王策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感和对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体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