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春·湔裙独上小渔矶》

时间: 2025-01-27 03:35:16

湔裙独上小渔矶,袜罗微溅春泥。

一篙生绿画桥低,昨夜前溪。

回首楝花风急,催归暮雨霏霏。

扑天香絮拥凄迷,南北东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画堂春·湔裙独上小渔矶 顾贞观 〔清代〕

湔裙独上小渔矶,袜罗微溅春泥。一篙生绿画桥低,昨夜前溪。回首楝花风急,催归暮雨霏霏。扑天香絮拥凄迷,南北东西。

白话文翻译:

独自提着裙裾登上小渔矶,袜子轻轻溅上了春天的泥土。一根竹篙撑起,绿色的画桥显得低矮,那是昨夜的前溪。回头望去,楝花在风中急速摇曳,催促着归家的暮雨纷纷落下。天空中飘满了香气扑鼻的柳絮,它们拥抱着迷茫,四处飘散。

注释:

  • 湔裙:洗涤裙裾,此处指提着裙裾。
  • 小渔矶:小型的渔船停靠点。
  • 袜罗:指女子的袜子。
  • 春泥:春天的泥土。
  • 一篙:一根竹篙,用于撑船。
  • 生绿:指绿色的植物。
  • 画桥:装饰美丽的桥。
  • 前溪:前方的溪流。
  • 楝花:楝树的花。
  • 风急:风势急速。
  • 催归:催促归家。
  • 暮雨:傍晚的雨。
  • 霏霏:形容雨细密。
  • 扑天香絮:指天空中飘满的香气扑鼻的柳絮。
  • 拥凄迷:拥抱着迷茫。
  • 南北东西:四处飘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贞观(1637-1714),字伯时,号梅村,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傍晚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对归家的渴望。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独自漫步于春日溪边的时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归家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傍晚的景象,通过“湔裙独上小渔矶”和“袜罗微溅春泥”等细节,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静谧。诗中的“一篙生绿画桥低”和“昨夜前溪”构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而“回首楝花风急”和“催归暮雨霏霏”则增添了动感,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最后,“扑天香絮拥凄迷,南北东西”则以柳絮的飘散象征了诗人的迷茫和无处安放的情感。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归家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湔裙独上小渔矶”:诗人独自提着裙裾登上小渔矶,展现了诗人的孤独。
  2. “袜罗微溅春泥”:袜子轻轻溅上了春天的泥土,细节描写增添了诗意。
  3. “一篙生绿画桥低”:一根竹篙撑起,绿色的画桥显得低矮,构建了生动的画面。
  4. “昨夜前溪”:指昨夜的前溪,增添了时间的层次感。
  5. “回首楝花风急”:回头望去,楝花在风中急速摇曳,增添了动感。
  6. “催归暮雨霏霏”:催促着归家的暮雨纷纷落下,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
  7. “扑天香絮拥凄迷”:天空中飘满了香气扑鼻的柳絮,它们拥抱着迷茫。
  8. “南北东西”:四处飘散,象征了诗人的迷茫和无处安放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催归暮雨霏霏”中的“催归”,赋予暮雨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表达效果。
  • 比喻:如“扑天香絮拥凄迷”中的“扑天香絮”,比喻天空中飘满的柳絮,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傍晚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对归家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迷茫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湔裙、小渔矶、袜罗、春泥:描绘了诗人的孤独和静谧。
  • 一篙、生绿、画桥、前溪:构建了生动的画面。
  • 楝花、风急、催归、暮雨:增添了动感,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
  • 扑天香絮、拥凄迷、南北东西:象征了诗人的迷茫和无处安放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湔裙”指的是什么? A. 洗涤裙裾 B. 提着裙裾 C. 穿着裙裾 D. 放下裙裾 答案:B

  2. “一篙生绿画桥低”中的“一篙”指的是什么? A. 一根竹篙 B. 一座桥 C. 一片绿叶 D. 一条溪流 答案:A

  3. 诗中的“扑天香絮拥凄迷”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春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顾贞观的《画堂春·湔裙独上小渔矶》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描绘了春日景象,但顾贞观的诗更多表达了个人情感,而杜甫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国家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顾贞观诗集》:收录了顾贞观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