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5:48: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宣府 其二
作者: 吴升 〔清代〕
幽燕重镇奠雄图,
隍堑重重拥大都。
洋水东流趋涿鹿,
宝峰南峙扼飞狐。
弧旌在韣星常卷,
帟幕来巢鸟自呼。
无限碧云西海阔,
李陵台畔月轮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幽燕重镇的雄伟和壮丽,描写了防御工事的坚固以及大都市的包围。洋水向东流向涿鹿,宝峰南方高耸,像是扼住飞狐的咽喉。弓箭旗帜在星空下常常卷起,帷幕下的鸟儿安静地鸣叫。无边的碧云在西海上空延展,李陵台边的月亮孤独地悬挂。
注释:
字词注释:
- 重镇:重要的军事或政治中心。
- 隍堑:指城墙和护城河。
- 洋水:大水流,指河流。
- 涿鹿:古地名,今河北涿州市。
- 宝峰:指南方的高峰,可能是指一座特定的山。
- 弧旌:弓箭的旗帜。
- 帟幕:指帷帐、帷幕。
- 李陵台:李陵是汉代名将,台是指台地,可能是指纪念李陵的地方。
典故解析:
- 李陵:汉代名将,曾与匈奴作战,后因屡次失利而被指责。李陵台可能是对其事迹的纪念,象征着悲壮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升,清代诗人,生活在清朝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历史的关注,风格沉稳而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蓬勃发展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边塞风光与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国家强盛的赞美,以及对过往英雄的缅怀。
诗歌鉴赏:
《宣府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幽燕地区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深度。诗的开头以“幽燕重镇奠雄图”引入,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强调了这个地方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运用“重重拥大都”的方式,表现出防御工事的坚固和大都市的繁华,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威严和气势。
“洋水东流趋涿鹿”一句,借用自然景象,显示了水流的奔腾与历史的激荡,涿鹿作为古战场的象征,提醒人们历史的沧桑与变迁。接着提到“宝峰南峙扼飞狐”,不仅描绘出自然的雄伟,也暗含了战略地位的险要,似乎在警示敌人不可轻易侵犯。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孤独,“无限碧云西海阔,李陵台畔月轮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这里的月亮象征着孤独与思念,也引发了对历史英雄的追忆,体现了诗人对伟大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燕重镇奠雄图:描绘了幽燕地区作为重要军事重镇,奠定了国家的雄伟蓝图。
- 隍堑重重拥大都:强调防御工事的坚固,显示大都市的雄伟与安全。
- 洋水东流趋涿鹿:描绘了江河向东流淌,隐喻历史的流逝与时间的变迁。
- 宝峰南峙扼飞狐:表现出南方的高山地势险要,象征着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 弧旌在韣星常卷:描绘了军队的旗帜在星空下随风飘动,营造出一种壮阔的场景。
- 帟幕来巢鸟自呼:用帷幕和鸟儿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安静与宁静的氛围。
- 无限碧云西海阔:描绘了辽阔的天空和海洋,象征着无边的希望与未来。
- 李陵台畔月轮孤:李陵台象征历史英雄,月亮的孤独反映了对英雄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无边碧云”,将天空比作无限的空间,暗示广袤的希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月轮孤”,用月亮的孤独来表达对过往英雄的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幽燕的壮丽景色与历史人物,表现了对国家的热爱与对历史的思考,强调了英雄的孤独与伟大,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燕: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地域的雄伟。
- 涿鹿:作为古战场的象征,唤起对历史的回忆。
- 宝峰:象征着险要的地势,暗示战略的重要性。
- 月轮:象征孤独与思念,反映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幽燕”指的是哪个历史地区?
- A. 安徽
- B. 河北
- C. 山西
- D. 云南
-
“李陵台”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A. 曹操
- B. 李白
- C. 李陵
- D. 诸葛亮
-
诗中“无限碧云西海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疲惫
- B. 希望
- C. 愤怒
- D. 孤独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何其芳《风筝》
诗词对比: 可以将吴升的《宣府 其二》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对比。两首诗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历史背景来表达对国家的情感,但王维更多强调个人情感与友谊,而吴升则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与对英雄的敬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清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宣府 其二》,同时也提供了相关的学习材料和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