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旱至秋田家种荞麦以补岁事》

时间: 2025-01-24 01:37:11

千里还经赤地连,老农作苦也堪怜。

来牟不复歌丰岁,荞麦犹能救歉年。

山色浅深秋泼黛,田毛上下晓披绵。

天公莫遣霜如雪,赤子嗷嗷要解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里还经赤地连,
老农作苦也堪怜。
来牟不复歌丰岁,
荞麦犹能救歉年。
山色浅深秋泼黛,
田毛上下晓披绵。
天公莫遣霜如雪,
赤子嗷嗷要解悬。

白话文翻译:

在千里荒芜的土地上,赤裸裸的土地连成一片,
老农的辛苦劳动真让人心疼。
今年的丰收已经无法期待,
但荞麦依然能够挽救这个歉收的年份。
山的颜色在秋天里深浅交织,
田间的毛草在清晨披上一层薄绵。
天公不要让霜降如雪,
因为赤子们饥饿得哀鸣,急需生活的保障。

注释:

  • 千里:形容土地的广阔。
  • 赤地:荒芜的土地,没有作物。
  • 老农:指年长的农民,辛勤劳作的象征。
  • :指收获、获利。
  • 丰岁:丰收的年份。
  • 荞麦:一种作物,适合干旱的天气。
  • 山色:山的颜色,描绘秋天山的景色。
  • 天公:指天上的神明,常用来指代自然和天气。
  • 赤子:比喻无辜的百姓,尤其是孩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铨,字子厚,号梅溪,宋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农民生活及自然景观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干旱时期,农民面临歉收,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农民辛劳和困境的同情,同时寄希望于荞麦这一作物能在困境中有所贡献。

诗歌鉴赏:

《夏旱至秋田家种荞麦以补岁事》是一首具有强烈社会现实主义色彩的诗。诗中描绘了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与坚韧,展现出对生活的深切关怀。开篇的“千里还经赤地连”直接点明了干旱造成的严重后果,土地的荒芜使得农民的辛劳显得更加悲惨,诗人以“老农”这一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农民的艰辛。接着,诗人提到“来牟不复歌丰岁”,表达了对丰收的失望与无奈,但又通过“荞麦犹能救歉年”传递出一丝希望,荞麦作为一种耐旱作物,成为了农民生存的一线希望。

在后面的描绘中,山色的深浅变化和田间的毛草,展现了秋天的自然美。诗人用“晓披绵”这一细腻的描写,传达出清晨时分的宁静与美好。最后两句“天公莫遣霜如雪,赤子嗷嗷要解悬”,则是诗人对自然的不满以及对百姓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深刻观察,表现出作者对社会民生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里还经赤地连:描绘广阔的荒地,强调干旱的严重性。
  2. 老农作苦也堪怜:表达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同情。
  3. 来牟不复歌丰岁:无望丰收,因此无法歌唱。
  4. 荞麦犹能救歉年:尽管面临困境,荞麦仍旧是希望的寄托。
  5. 山色浅深秋泼黛:描绘秋天的山色,展示自然的美。
  6. 田毛上下晓披绵:展现清晨田间的宁静与美。
  7. 天公莫遣霜如雪:希望天气能够宽容,不要降霜。
  8. 赤子嗷嗷要解悬:表达了百姓们对生活的迫切要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赤地”比作无生气的状态,表现土地的贫瘠。
  • 拟人:天公被赋予了情感,仿佛它能听到人间的呼唤。
  • 对仗:如“山色浅深”和“田毛上下”,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干旱年景的描写,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无奈,同时传达出对自然的希望与对生活的渴望,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赤地:象征着贫瘠和绝望。
  • 老农:代表农民的辛劳与坚韧。
  • 荞麦:象征着希望与生存的力量。
  • 山色与田毛: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作物是什么? A) 稻米
    B) 荞麦
    C) 小麦

  2. 诗人对老农的态度是: A) 可怜
    B) 嘲讽
    C) 无所谓

  3. “赤子”在诗中指的是: A) 孩子
    B) 百姓
    C) 动物

答案

  1. B) 荞麦
  2. A) 可怜
  3. B) 百姓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作品,表达秋天的孤独与思乡情。
  • 《春望》:杜甫的名作,描绘国家动乱时百姓的苦难。

诗词对比

  • 《夏旱至秋田家种荞麦以补岁事》与《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关注与对自然的感慨,前者更集中于干旱与希望,后者则体现了国破家亡时的悲惨景象。两者都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