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2-04 16:27: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风雨霎时晴,荷叶青青,双鬟捧著小红灯。
报道绿纱窗底下,蕉月分明。
枕簟嫩凉生,茉莉香清,兰花新吐百余茎。
扑得流萤飞去也,团扇多情。
白话文翻译:
风雨骤然停止,阳光洒下,荷叶显得格外青翠,两个女子捧着小红灯笼。
在绿纱窗下,蕉叶间洒落着明亮的月光。
枕头和席子散发着嫩凉,茉莉花香气清新,兰花新开了百余茎。
流萤被轻轻一扑飞走了,手里的团扇充满了情意。
注释:
- 霎时:突然、瞬间。
- 双鬟:指两个女子的发髻,形容女子的青春美丽。
- 小红灯:象征温馨和喜庆的气氛。
- 蕉月:蕉叶与月光的结合,表现自然之美。
- 枕簟:枕头和席子,代表安逸的生活环境。
- 流萤:闪烁的萤火虫,常用来象征柔美的夜晚。
- 团扇:一种扇子,通常用来扇凉,也象征着情感的表达。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蕉月”,可能与古代诗词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有关,蕉叶象征着南方的风韵,月光则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继儒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生于1566年,卒于约1625年。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花鸟,特别擅长小令和词。
创作背景:
《浪淘沙》写作于明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温馨的自然景象与生活场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诗歌鉴赏:
《浪淘沙》是一首描写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的词作。诗开篇以“风雨霎时晴”引入,表现了天气的变幻与瞬息万变的自然,营造出一种清新怡人的氛围。荷叶的青翠色泽与“绿纱窗”的搭配,展现了诗人对南方水乡的热爱。
接着,诗人描绘了女子与灯笼的情景,二人捧着小红灯笼,渲染出一种温暖而亲切的场景,似乎在诉说着生活的美好与和谐。随后,描写枕簟的凉爽与茉莉花的香气,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宁静的生活气息,令人感受到夏夜的清凉与芬芳。
最后,扑飞的流萤和多情的团扇,象征着逝去的瞬间和情感的流动,表达了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整首词运用细腻的观察与丰富的意象,将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雨霎时晴”:描绘天气变化的瞬息万变,象征生活的多样性。
- “荷叶青青”:展示自然的生机,荷叶象征着清新。
- “双鬟捧著小红灯”:两位女子的形象,温馨而亲切,灯笼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报道绿纱窗底下,蕉月分明”:描绘夜晚的宁静与美丽,蕉叶与月光的结合,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枕簟嫩凉生”:强调生活的舒适与惬意,表现诗人的闲适。
- “茉莉香清,兰花新吐百余茎”:通过花香与花开表现生活的美好与自然的繁盛。
- “扑得流萤飞去也”:流萤的飞去象征着瞬间与短暂。
- “团扇多情”:团扇不仅是生活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表达,传达出一种温柔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蕉月”暗示着自然之美。
- 拟人:如“扑得流萤飞去”,赋予流萤情感。
- 对仗:如“茉莉香清,兰花新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与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一种闲适、清新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荷叶:象征生机与清新。
- 小红灯:代表温馨与幸福。
- 流萤:象征瞬间与柔美的情感。
- 茉莉与兰花:象征芬芳与美丽,体现诗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风雨霎时晴”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天气的变化
B. 人生的变化
C. 情感的变化 -
“双鬟捧著小红灯”中,双鬟指的是: A. 两个女子的发髻
B. 两个灯笼
C. 两种花 -
整首诗传达的情感基调是: A. 悲伤
B. 温馨与和谐
C. 厌倦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陈继儒的《浪淘沙》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与生活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的生机和人文的融合,而后者则突出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