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奉怀子嘉师》

时间: 2025-02-04 15:35:47

烽火遍西东,凄绝芳丛。

几回翘首绿阴中。

谁使只清明早了,归却诗翁。

烟缕系深衷,鲤信难通。

天涯何虑叹飞蓬。

杨柳依依花不语,也忆春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奉怀子嘉师
烽火遍西东,凄绝芳丛。
几回翘首绿阴中。
谁使只清明早了,归却诗翁。
烟缕系深衷,鲤信难通。
天涯何虑叹飞蓬。
杨柳依依花不语,也忆春风。

白话文翻译:

战火遍布东西,芳草丛生却令人凄凉。
我曾多次在绿荫下翘首期待。
是谁让清明时节来得太早,以至于诗人无法归来?
缕缕烟雾蕴藏着深厚的情意,鲤鱼传信却难以相通。
身在天涯何必悲叹如飞蓬般孤独?
杨柳依依,花儿默默无语,依然怀念那春风的温暖。

注释:

  • 烽火:指战争或战乱,常用来形容动荡的局势。
  • 凄绝:凄凉而绝望。
  • 翘首:抬头期待,形容渴望的心情。
  • 清明:既指清明节,也代表春天的明朗气候。
  • 烟缕:烟雾缕缕,形象地描绘出思念的情感。
  • 鲤信:鱼传信的典故,常用于表达相思之苦。
  • 飞蓬:比喻漂泊不定的人生状态。

典故解析:

  • 清明节:古代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象征着追思与怀念。
  • 鲤信:源于古人用鱼传递书信的习俗,象征思念与期待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荣光世,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社会动荡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抒发,风格多样,常用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战乱时期,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无奈,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家国情怀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浪淘沙 奉怀子嘉师》是一首表现思乡之情和对过往美好时光怀念的诗。开篇以“烽火遍西东”揭示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与无奈,接下来的“凄绝芳丛”则道出了在动乱中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珍惜。诗人多次在绿阴中翘首期待,展现了他内心的渴望与期盼,但却因“清明早了”而失去了与故人的团聚,增添了一层悲哀。

整首诗的情感线索紧密相连,充满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慨。在“烟缕系深衷,鲤信难通”中,烟雾缭绕象征着思念的缠绵,而鲤鱼传信的无奈则表现了沟通的困难。结尾的“杨柳依依花不语”,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却又透出一丝孤寂,令人感受到生命的流逝与无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烽火遍西东:战乱的场景,表现动荡不安的社会。
  • 凄绝芳丛:即使在美丽的花丛中,心中却充满了凄凉。
  • 几回翘首绿阴中:多次在绿树阴影下期待,表达对往事的怀念。
  • 谁使只清明早了,归却诗翁:感叹清明节来得太早,诗人无法归来,形成对比。
  • 烟缕系深衷:烟雾缠绕,隐喻深切的思念。
  • 鲤信难通:鲤鱼传信的方式难以实现,表明无法联系的无奈。
  • 天涯何虑叹飞蓬:身在天涯,何必对命运感到忧虑。
  • 杨柳依依花不语,也忆春风:杨柳轻拂,花儿沉默,回忆起春天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烟缕,形象生动。
  • 拟人:花儿不语,赋予植物以情感。
  • 对仗:如“烽火遍西东”与“杨柳依依花不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动荡社会的无奈,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乱。
  • 芳丛:代表美好与青春的回忆。
  • 绿阴:象征宁静与期盼。
  • 烟缕:隐喻思念与情感的缠绵。
  • 杨柳:象征离别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烽火”指代什么?

    • A. 和平
    • B. 战乱
    • C. 自然
    • D. 亲情
  2. “鲤信难通”中的“鲤”指什么?

    • A. 鲤鱼
    • B. 信使
    • C. 诗人
    • D. 朋友
  3. 诗中所表现的主要情感是:

    • A. 快乐
    • B. 思念
    • C. 愤怒
    • D. 无奈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春望》与《浪淘沙》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但前者更多地表现出对现实的忧虑,而后者则着重于个人的情感与思念。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解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

以上内容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浪淘沙 奉怀子嘉师》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