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云》
时间: 2025-04-29 04:24: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渡江云
作者: 张景祁 〔清代〕
江南春已半,峭寒似水,冷落卖饧箫。
柳条攀更苦,惜别无人,烟雨送征桡。
停云望断,剩当年锦字香销。
谁会得,河梁分手,两度感萍飘。
迢迢荒波渔蕝,晚火谯门,算游踪难料。
绕一带离愁不断,长短虹桥。
高楼甚处重帘护,正梨花雪压阑腰。
孤梦远,依然酒醒今朝。
白话文翻译
江南的春天已经过了一半,寒冷的气息像水一样渗透,卖糖画的箫声显得冷清。柳条的苦苦攀附,离别的人没有,烟雨中送走了我的小船。停留的云望断了,剩下的只有当年锦字的香气也已消散。谁能体会,河梁边的分别,两次都感到像浮萍一样漂泊。遥远的荒波上,渔船在晃荡,晚上的火光在谯门闪烁,游荡的踪迹难以预测。绕着这一片离愁不断,长短的虹桥。高楼的某处重重帘幕保护着,正值梨花雪压在栏杆上。孤独的梦远去,今朝酒醒依旧。
注释
- 峭寒:尖锐的寒冷,形容春天依然寒冷刺骨。
- 卖饧箫:卖糖画的音乐,表示生活的冷清。
- 柳条攀更苦:柳条依依,感受到离别的苦涩。
- 烟雨送征桡:烟雨中送别小船,象征别离。
- 锦字香销:锦绣的字迹和香气已经消失,暗示过去的美好已成追忆。
- 河梁分手:分离的地方,象征离别的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景祁,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人情风貌。其诗风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渡江云》创作于春天,诗人可能经历了离别,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与对春天的感慨。此时的江南,春寒料峭,正是离愁别绪的季节。
诗歌鉴赏
《渡江云》是一首充满离愁的抒情诗,诗人在描绘江南春日的同时,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和对往昔美好的追忆。开篇以“江南春已半”引入,拉开了春天的帷幕,同时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接下来的“峭寒似水”则将春天的寒冷与内心的孤寂融合,使人感受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
诗中反复出现的离别意象,如“惜别无人”和“烟雨送征桡”,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与寂寞。尤其是“谁会得,河梁分手”,更是将离别的痛苦推向高潮。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个人情感,使整首诗既有画面的美感,又有情感的深邃。
最后的“孤梦远,依然酒醒今朝”,诗人仿佛在喧嚣的世界中醒来,却仍然被孤独所包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南春已半:春天的时光已经过去一半,暗示时间的流逝。
- 峭寒似水:寒冷如水般渗透,强调春寒的刺骨。
- 冷落卖饧箫:卖糖画的音乐显得冷清,暗示生活的萧条。
- 柳条攀更苦:柳树的枝条依依,离别的苦痛愈发明显。
- 惜别无人:没有人来送别,孤独感愈加浓烈。
- 烟雨送征桡:烟雨中送别小船,象征离愁别绪。
- 停云望断:停留的云彩看不到尽头,暗示思念的无尽。
- 剩当年锦字香销:往日美好的记忆已经消逝。
- 谁会得,河梁分手:谁能理解这种分离的痛苦。
- 两度感萍飘:两次分别如浮萍漂泊,象征无根的孤独。
- 迢迢荒波渔蕝:遥远的荒波上,渔船在漂泊。
- 晚火谯门:晚上的火光在门前闪烁,给人一丝温暖。
- 算游踪难料:游踪难以预测,暗示人生的不可知。
- 绕一带离愁不断:离愁如环绕的波浪,无法摆脱。
- 长短虹桥:长短的桥梁,象征着不同的离别方式。
- 高楼甚处重帘护:高楼重重帘幕,保护着内心的秘密。
- 正梨花雪压阑腰:梨花如雪般压在栏杆上,营造美丽的意象。
- 孤梦远,依然酒醒今朝:孤独的梦已经远去,今朝酒醒却仍感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峭寒似水”,将寒冷比作水,形象生动。
- 拟人:如“柳条攀更苦”,赋予柳条情感,增添人性化。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加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江南的春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往日的怀念,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南春: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与生命的希望。
- 柳条:代表着离别与思念,柳树的柔软与依依不舍相呼应。
- 烟雨:象征着朦胧的情感与离愁。
- 高楼:象征着人们生活的空间与内心的防护。
- 梨花雪:象征着美丽而脆弱的事物,暗示生活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峭寒似水”中的“水”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温暖
- B. 寒冷的感觉
- C. 清澈的江河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卖饧箫”代表了__。
-
判断题:诗中“孤梦远,依然酒醒今朝”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对/错)
答案
- B
- 生活的冷清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温庭筠的《菩萨蛮》
诗词对比
- 张景祁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关注离别与思念,但张的作品更偏向于细腻的情感表达,而杜甫则常通过历史背景表现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