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上 》

时间: 2025-01-26 23:32:27

三更堤上如昼明,阵阵清风间水声。

几个茅庐门尽掩,满天烟月少人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更堤上如昼明,阵阵清风间水声。几个茅庐门尽掩,满天烟月少人行。

白话文翻译:

在夜深人静的时分,堤岸上亮得如同白天,阵阵清风中夹杂着水流的声音。几间茅草屋的门都紧紧关上,满天的烟雾和明月下几乎没有人行走。

注释:

  • 三更:夜晚的时段,指凌晨的时间。
  • 堤上:指堤岸上,通常是水边的堤坝。
  • 如昼明:像白天一样明亮,形容夜晚的光亮。
  • 阵阵清风:一阵阵的清风,描绘了环境的宁静。
  • 水声:水流的声音,增添了诗的意境。
  • 茅庐:指用茅草搭建的房屋,通常是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居所。
  • 尽掩:完全关闭,形容静谧的环境。
  • 烟月:烟雾与明月,营造出一种朦胧的夜景。
  • 少人行:几乎没有人经过,表现出宁静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昭澄,清代诗人,出生于文人世家,擅长山水诗和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隐逸生活和自然景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表达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歌鉴赏:

《堤上》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夜晚堤岸的景象,展现出一种静谧而明亮的氛围。诗的开头“三更堤上如昼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夜晚的宁静与明亮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说夜晚并不总是黑暗的,它也可以是光明与宁静的。接下来的“阵阵清风间水声”,则通过声音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清风与水声交织在一起,传递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诗中“几个茅庐门尽掩”则表现出茅屋中的人已入睡,周围的一切显得格外静谧,仿佛是世外桃源。最后“满天烟月少人行”,在描绘烟雾与明月的同时,也传达了人迹罕至的孤独感,似乎在反映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与内心的宁静,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更堤上如昼明:描绘夜深时分,堤岸上如同白昼般明亮,透出一种光明与宁静的感觉。
  2. 阵阵清风间水声:通过听觉描写,清风与水声交织,增添了诗的动感与灵动。
  3. 几个茅庐门尽掩:暗示周围环境的宁静,隐喻人们安于现状,享受这份静谧。
  4. 满天烟月少人行:描绘出一种孤寂的夜景,烟雾与明月相映成趣,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昼明,形象地将夜晚的明亮比作白昼,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烟月、清风、水声等意象交织,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意在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堤岸:象征着人与自然的交界,既是生活的边界,又是思考的场所。
  • 茅庐:代表简朴的生活,反映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烟月:烟雾与明月的交融,象征着梦幻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黄昏
    • B. 凌晨
    • C. 正午
    • D. 晚上
  2. 诗中的“阵阵清风”主要描绘的是什么?

    • A. 声音
    • B. 视觉
    • C. 气味
    • D. 温度
  3. 诗人通过夜晚的描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喜悦
    • C. 宁静与孤独
    • D.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施昭澄与王维在描绘自然景色上都有相似之处,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虽然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通过细腻的描写传递出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选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