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4-28 08:00: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作者:颜氏 〔清代〕
箫史韵凄凉。月冷筠廊。
本来劲节傲冰霜。
地下人间心一点。幻影茫茫。
白发两高堂。暮景悲伤。
亲调药饵检丹方。
泪洒西风红叶里。一带斜阳。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笛声凄凉,月光照在竹廊上显得冷清。原本我有着傲然的节操,像冰霜般坚韧。如今在这人世间,心中却只剩下微弱的光点,幻影迷茫。白发双鬓的父母在高堂之上,暮年的景象令人悲伤。亲自调制药饵,寻找长生的丹方,泪水洒落在西风中的红叶上,斜阳余晖映照着这一切。
注释
字词注释
- 箫史:指笛子演奏者,意指笛声。
- 筠廊:竹制的长廊。
- 劲节:坚韧的节操。
- 幻影:虚幻的影像,象征迷惘。
- 高堂:指父母居住的高堂,象征家庭。
- 药饵:药物和饵料,指追求长生不老的方剂。
- 斜阳:夕阳,象征晚年。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白发"和"丹方"等意象常见于古代诗词,表达对长寿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颜氏为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悟为主,风格清新而带有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在生活中对人生、家庭和岁月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对亲情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诗歌鉴赏
《浪淘沙》以笛声和月光开篇,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人通过“箫史韵凄凉”和“月冷筠廊”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索。接着,诗人回忆自己曾经的骄傲与坚韧,然而现实却让他感到幻影茫茫,内心的光亮似乎也被岁月侵蚀。白发双鬓的父母象征着家庭的沧桑,诗人对父母的关怀与悲伤交织,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母的孝敬。尤其是“泪洒西风红叶里”,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巧妙结合,令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人生的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流露,让人深思生命的意义和对亲人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箫史韵凄凉:笛声带着凄凉的韵味,暗示诗人的孤独与哀伤。
- 月冷筠廊:冷月照在竹廊,营造出清冷的环境。
- 本来劲节傲冰霜:回忆往昔的坚韧与傲然,反衬出如今的无奈。
- 地下人间心一点:人世间的心中仅剩微弱的希望。
- 幻影茫茫: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人迷茫。
- 白发两高堂:父母年迈,象征传统的孝道情怀。
- 暮景悲伤:傍晚的景象让人感到忧伤。
- 亲调药饵检丹方: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表现对时间的无奈。
- 泪洒西风红叶里:泪水与红叶交融,象征着悲伤。
- 一带斜阳:斜阳的余晖照耀着一切,暗示生命的短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笛声比作悲凉的情感。
- 拟人:月光与竹廊似乎有情感的交流。
- 对仗:如“白发两高堂”,形成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家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笛声:象征孤独与思念。
- 月光:象征清冷与思索。
- 白发:象征衰老与家庭。
- 斜阳:象征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红叶:象征秋天与绚烂的衰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筠廊”指的是什么?
A. 竹廊
B. 石廊
C. 木廊
D. 铁廊 -
诗中“泪洒西风红叶里”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悲伤
C. 愤怒
D. 无聊 -
诗人为什么提到“白发两高堂”?
A. 表达对父母的怀念
B. 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C. 表达对爱情的向往
D. 表达对事业的追求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孤独与思考的感慨。
- 杜甫《春望》:表现对国家和家庭的忧虑。
诗词对比
- 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相比,颜氏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辛弃疾则在豪放中夹杂着对国家的关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