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为忆仙姿》
时间: 2025-01-27 04:10: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为忆仙姿
作者: 方千里 〔宋代〕
为忆仙姿,相思恨缠绵未足。
从别后沈郎消瘦,带围如束。
消息三年沈过处,关山千里无飞肉。
算谁知中有不平心,弹棋局。
空想像,金钗卜。
时畏玩,回纹曲。
许何时重到,琐窗华屋。
长得一生花里活,软红深处鸳鸯宿。
也胜如骑马著征衫,京尘扑。
白话文翻译
为了怀念你的仙女般的姿态,
我心中的相思与恨意缠绵,仍然不够。
自从分别后,沈郎日渐消瘦,
好似被围束得紧紧的。
三年来音信全无,
跨越千山万水,却没有你的消息。
谁能知道我心中的不平静,
像是在弹棋局一般。
空想象着,佩戴着金钗占卜。
时常害怕玩弄,
回忆起那曲折的事情。
不知道何时才能再回到,
那华丽的窗前。
我长得一生花里活,
在柔软的红色深处,鸳鸯在共宿。
这也胜过骑马穿征衫,
在京城尘土飞扬之中。
注释
- 仙姿:形容女子如仙女般的美丽姿态。
- 缠绵未足:形容思念之情十分深厚。
- 沈郎:指代心中的爱人。
- 飞肉:指的是音信、消息。
- 弹棋局:比喻心情的复杂与思考的纠结。
- 金钗卜:古代女子用金钗占卜,象征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
- 琐窗华屋:指代华丽的房屋和窗户,象征美好的生活环境。
- 鸳鸯宿:鸳鸯常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寓意美好的爱情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千里,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诗句著称,作品多描绘爱情及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方千里对爱人的思念之际,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深切怀念与相思之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的重视和对个人情感的关注。
诗歌鉴赏
《满江红·为忆仙姿》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对爱人的深切思念。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还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未来重聚的渴望。开篇“为忆仙姿,相思恨缠绵未足”,便直接点出主题,浓厚的相思之情贯穿全篇。接下来的描写中,通过“沈郎消瘦,带围如束”,形象地表现出对方因思念而消瘦的状态,传达出一种怜惜之情。
在词的中段,诗人提到“三年沈过处,关山千里无飞肉”,一方面描绘了距离的遥远,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音信全无的悲伤。此处的“飞肉”意指消息,使用形象的比喻,增添了情感的深度。下文“算谁知中有不平心,弹棋局”,则表现了心中困惑与无奈,似乎在思考着人生的棋局,耐人寻味。
结尾的“长得一生花里活,软红深处鸳鸯宿”则描绘了一种柔情似水的景象,意象美丽而富有情感,展现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全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与画面感,是对爱情深刻而动人的描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为忆仙姿,相思恨缠绵未足:开篇直接表明思念之情,仙姿代表着爱人的美丽,感情深厚。
- 从别后沈郎消瘦,带围如束:分别后沈郎(爱人)因思念而日渐消瘦,形象生动。
- 消息三年沈过处,关山千里无飞肉:三年没有消息,距离的遥远使得思念愈发沉重。
- 算谁知中有不平心,弹棋局:心中不平的情感如同下棋一般复杂,暗示思绪纷乱。
- 空想像,金钗卜:幻想未来,用金钗占卜,显示出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
- 时畏玩,回纹曲:常常在回忆中徘徊,带有伤感的情绪。
- 许何时重到,琐窗华屋:渴望再次回到那华丽的窗前,表达对温暖生活的向往。
- 长得一生花里活,软红深处鸳鸯宿:在花丛中生活,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 也胜如骑马著征衫,京尘扑:即使是骑马出征的壮丽,仍不及与爱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消瘦,情感深沉。
- 拟人:情感有生命,似乎在叹息。
- 对仗:如“长得一生花里活,软红深处鸳鸯宿”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渴望,展现了爱情的细腻与脆弱,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姿:象征美好和理想的爱情。
- 沈郎:代表作者心中的爱人。
- 金钗:古代女子的象征,暗示对未来的占卜与不安。
- 鸳鸯:爱情的象征,期盼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
- B. 思念与爱情
- C. 家乡情怀
- D. 自然景色
-
“沈郎消瘦”的意思是:
- A. 沈郎变得更加健康
- B. 沈郎因思念而消瘦
- C. 沈郎变得更加富有
- D. 沈郎去世
-
“金钗卜”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魂牵梦萦
- B. 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
- C. 伤痛
- D. 亲情
答案
- B. 思念与爱情
- B. 沈郎因思念而消瘦
- B. 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与方千里《满江红》: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更多的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后者则侧重于对爱情的深切怀念。
- 李清照《武陵春》:同样体现女性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哀伤。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