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人如秾李》

时间: 2025-02-04 15:33:52

人如秾李,香濛翠缕,芳酒嫩於橙。

宝烛烘香,珠帘闲夜,银字理鸾笙。

归时醉面春风醒,花雾隔疏更。

低辗雕轮,轻栊骄马,相伴月中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如秾李,香濛翠缕,芳酒嫩於橙。
宝烛烘香,珠帘闲夜,银字理鸾笙。
归时醉面春风醒,花雾隔疏更。
低辗雕轮,轻栊骄马,相伴月中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少女,犹如盛开的秾李,散发着浓郁的芳香,饮酒的滋味比橙子还要甘甜。宝烛烘托着香气,珠帘轻垂的夜晚,银色的乐器在轻声拨弄。归来的时候,醉意朦胧中春风拂面,花雾在稀疏的夜色中缭绕。轻声辗动的车轮,骄傲的马儿在月光下同行,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注释:

  1. 秾李:盛开的李花,寓意美丽的女子。
  2. 香濛翠缕:香气弥漫,像翠色的丝线一样缭绕。
  3. 芳酒:美酒,形容其味道鲜美。
  4. 宝烛:珍贵的蜡烛,烘托出温馨的氛围。
  5. 珠帘:用珠子编织的帘子,显得华丽。
  6. 鸾笙:古代乐器,象征优雅的音乐。
  7. 醉面:喝酒后的脸色,红润而迷人。
  8. 花雾:盛开的花朵在夜雾中显得朦胧。
  9. 雕轮:精美的车轮,象征高贵的出行。
  10. 轻栊骄马:轻盈的马匹,表现出优雅与骄傲。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古代典故,但通过对美丽景象的描绘,以及对音乐和饮酒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悠闲舒适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宋代人追求生活品质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千里,宋代词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词风婉约,善于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常以女性为题材,展现其柔美与优雅。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人追求雅致的生活,诗中描绘的场景和人物,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生活风貌和审美情趣。

诗歌鉴赏:

《少年游·人如秾李》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丽女性的赞美。全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香气四溢的夜晚,结合饮酒、音乐、花雾等元素,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开篇的“人如秾李”,将女孩的美丽与春日的花朵相提并论,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接下来的“宝烛烘香,珠帘闲夜”,则进一步烘托出温馨的环境。诗中描绘的归时醉面与春风的呼应,让人感受到一丝醉意后清醒的清新感。最后,低辗雕轮与轻栊骄马的结合,更是将这一优雅场景推向高潮,仿佛可亲自感受到月光下的宁静与美好。整首词运用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感官体验,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轻松与愉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如秾李:开篇直接将女子美丽与盛开的李花相比,强调其娇艳与芬芳。
  2. 香濛翠缕:香气四溢,弥漫在空气中,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3. 芳酒嫩於橙:饮酒的滋味更加美妙,体现了生活的享受。
  4. 宝烛烘香:烛光映照出温暖的气氛,增添了夜晚的浪漫。
  5. 珠帘闲夜:夜晚静谧,珠帘轻垂,给人一种安静的美感。
  6. 银字理鸾笙:音乐的轻声拨弄,增添了诗的意境,营造出优雅的氛围。
  7. 归时醉面春风醒:醉酒后清醒的瞬间,映照出春天的暖意。
  8. 花雾隔疏更:花雾的朦胧增添了夜的神秘感。
  9. 低辗雕轮:低声辗动的车轮,表明了一种轻盈的出行状态。
  10. 轻栊骄马:骄傲的马匹与轻盈的步伐,尽显优雅与从容。

修辞手法:

  • 比喻:以“人如秾李”比喻女子的美丽,生动形象。
  • 拟人:如“花雾隔疏更”,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结构更加工整,如“归时醉面”和“春风醒”。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优雅女性以及宁静夜晚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秾李:象征美丽、青春与生命力。
  • 芳酒:代表生活的享受与欢愉。
  • 宝烛:象征温馨的环境与浪漫的气氛。
  • 珠帘:体现出一种奢华与雅致。
  • 银字:象征高雅的音乐与艺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人物比喻为哪种花?

    • A. 桃花
    • B. 秾李
    • C. 菊花
  2.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

    • A. 二胡
    • B. 铙钹
    • C. 鸾笙
  3. 诗的整体情感基调是?

    • A. 忧伤
    • B. 欢乐与优雅
    • C. 忧虑

答案:

  1. B. 秾李
  2. C. 鸾笙
  3. B. 欢乐与优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李清照,展现女性的柔美与生活的细腻。
  • 《临江仙》:晏几道,描绘优美的夜景与情感。

诗词对比:

  • 方千里《少年游·人如秾李》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均描绘女性之美与生活的细腻,方千里的诗词更侧重于环境的描绘,李清照则在情感上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