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浦莲/隔浦莲近拍》
时间: 2025-02-04 15:30: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隔浦莲 / 隔浦莲近拍
作者: 方千里 〔宋代〕
垂杨烟湿嫩葆。别屿环清窈。
绀影浮新涨,夷犹终日鱼鸟,花妥庭下草。
鸣蝉闹。暗绿藏台沼。野轩小。
敧眠断梦,闲书风叶颠倒。
诗怀酒思,悔费十年昏晓。
投老红尘倦再到。愁觉。
悠然心寄天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烟雾缭绕的江南水乡景象:垂柳湿润,嫩绿的荷叶在水面上摇曳,别的岛屿环绕着清澈的水面。蓝色的影子在涨潮时浮动,仿佛整天都有鱼鸟在嬉戏,花朵在庭院下静静绽放。蝉鸣声此起彼伏,暗绿色的沼泽里隐藏着一片宁静。小小的野轩让我斜倚而眠,梦境破碎,我闲暇时翻书,风吹得树叶颠倒。诗情酒意交织,我悔恨这十年来的昏沉与迷茫。年纪渐长,我对红尘的疲倦愈发显著,愁绪在心头沉重。我希望我的心能悠然地寄托于天际。
注释
- 垂杨:指垂柳,常用来描绘柔美的自然景象。
- 烟湿:形容雾气湿润的状态,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绀影:形容深蓝色的影子,通常用以描绘水的颜色。
- 夷犹:仿佛、似乎的意思。
- 鸣蝉闹:形容蝉声不断,生动地描绘出夏日的热闹。
- 野轩:指简陋的居所或亭子。
- 断梦:形容梦境被打断,梦醒时分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千里,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其作品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方千里晚年,正值作者对人生经历的回顾与思考之时。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寄托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红尘生活的疲惫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隔浦莲》是一首融合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描绘的江南水乡的美景,既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也渗透着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的“垂杨烟湿嫩葆”便营造出一幅清新而湿润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愁的氛围。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目光转向水中游弋的鱼鸟,以及庭下的花草,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随着“鸣蝉闹”的声音,夏日的热闹也让人感受到了一丝孤独与烦闷。诗人在“敧眠断梦”中显露出对自身生活状态的审视,似乎在对过往的岁月进行反思。
诗的最后几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感叹“十年昏晓”的时光流逝,展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尽管生活中有诸多烦恼,但诗人依然希望能够心寄于天表,寻找一份超然的宁静。这一愿望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也反映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给整首诗增添了更多的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垂杨烟湿嫩葆”:描绘了江南特有的湿润环境,柳树垂下,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
- “别屿环清窈”:别的岛屿环绕着清澈的水面,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自然环境。
- “绀影浮新涨,夷犹终日鱼鸟”:水面上蓝色的影子在涨潮时浮动,似乎整天都有鱼鸟在嬉戏,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 “鸣蝉闹”:蝉声不断,增强了夏日的热闹感。
- “敧眠断梦,闲书风叶颠倒”:在小亭中斜倚而眠,梦被打断,闲暇时翻书,风吹得树叶纷乱,表现出一种无奈与闲适。
- “诗怀酒思,悔费十年昏晓”:诗人对过去十年的迷茫感到懊悔,表达出对人生的反思。
- “投老红尘倦再到”:年纪渐长,对红尘的疲惫感愈发明显,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 “愁觉,悠然心寄天表”:尽管愁绪重重,诗人依然希望能将心灵寄托于自然之中,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绀影浮新涨”通过比喻表现水面影子的变化,生动形象。
- 拟人:如“鸣蝉闹”赋予蝉以人的情感,使得景象更具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较为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自然与人生的哲理思考,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象引发对人生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红尘生活的疲倦。虽然生活中充满烦恼,但心灵的寄托与自然的和谐,依然是诗人追求的目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垂杨:象征柔美和生命力。
- 荷叶:代表纯净和自然。
- 蝉鸣:象征夏日的生机与烦闹。
- 水面:象征流动的时间与生命的变化。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营造出一种美好的自然氛围,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人生的哲理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垂杨烟湿”中的“烟”指的是: A. 烟雾
B. 雾气
C. 水面
D. 花瓣 -
诗中提到的“鸣蝉闹”主要表现了: A. 宁静
B. 热闹
C. 孤独
D. 悲伤 -
“悠然心寄天表”中的“天表”指的是: A. 天空
B. 远方
C. 自然
D. 理想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
- 李白的《月下独酌》:通过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
诗词对比
- 方千里的《隔浦莲》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展现了自然之美,但方千里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生的反思,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研究》
- 《宋代文学与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