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江州景德长老
白足高僧解达观,
安排春事满幽栏。
不须天女来相试,
总把空花眼里看。
白话文翻译:
这位白足高僧深谙世事,能够洞察万象,
他在幽静的院子里安排春天的事物。
不需要天女来测试他,
他只需要在空花中看透一切。
注释:
- 白足高僧:白足,意指高僧的白色足部,这里形容他的高洁和出尘的气质。
- 解达观:意为洞察理解事物的真相,表明高僧的智慧。
- 安排春事:指的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安排,可能指的是种植花木等。
- 天女: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女,通常象征着美好和神秘。
- 空花:比喻虚幻的事物,强调对世事的洞察。
典故解析:
“天女”一词常见于中国古代神话,象征着美丽和高雅的存在。而“空花”则源于佛教思想,强调世间事物的虚幻性,与真理的追求形成对比。苏轼在诗中通过这两者的对比,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领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涉及诗、词、文等多个领域,风格多样,情感丰富。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至江州(今江西九江)期间,表达了他对高僧的尊重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与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苏轼对高僧景德的崇敬之情。诗中,白足高僧不仅是一个佛教的象征,更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智慧与超脱的向往。苏轼通过“安排春事”的描写,表现了高僧在世俗生活中所拥有的超然态度,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而“不须天女来相试”的一句,强调了内心的觉悟和对外物的淡然,显示了高僧不需要外界的验证与认可,真正的智慧在于自我内省与理解。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在面对虚幻与现实的关系时,诗人选择了以“空花”来象征人生的无常与变化,表现出一种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正是对佛教哲理的理解与实践,反映了他对世俗的淡泊与对真理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白足高僧解达观”:描绘了高僧的外貌与内心智慧的结合。
- “安排春事满幽栏”: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高僧的细腻安排。
- “不须天女来相试”:表明高僧内心的坚定与对外界认同的无所畏惧。
- “总把空花眼里看”:强调对虚幻事物的洞察与理解。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空花”来比喻虚幻的事物。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句与句之间形成对称。
-
主题思想:诗歌反映了对智慧的追求与对世俗的淡然,表达了一种哲学思考的深邃。
意象分析:
- 白足:象征着纯洁与高洁,代表了高僧的品德。
- 幽栏: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环境,反映内心的安宁。
- 春事:象征生机与希望,体现了自然的循环。
- 空花:象征虚幻与不真实,反映对世事的看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是哪一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白足高僧”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智慧
- C. 财富
-
“空花”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真实
- B. 虚幻
- C. 美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李白《将进酒》,杜甫《春望》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
诗词对比:苏轼与王维的作品可以进行对比,王维的诗常常侧重于自然的描写与内心的宁静,而苏轼则更倾向于表达对智慧与世事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