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时间: 2025-01-10 23:19: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捲,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攲枕江南烟雨,
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
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
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
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白话文翻译:
落日的余晖透过绣帘卷起,亭子下的水面与天空连成一片。
我知道你为我新作的窗户湿润了青红色。
我常常记得在平山堂上,倚靠着枕头,欣赏江南的烟雨,
那种渺渺的景象仿佛掩没了孤独的鸿雁。我认得醉翁的言语,
山色在有与无之间交错。一千顷的湖面,如同明镜般清澈,
倒映着碧绿的山峰。忽然间浪起,激荡起一片白头翁的舞动。
真让人可笑的是兰台的公子,竟然不懂庄子的天籁之音,
刚刚说有雌雄。一点浩然正气,
千里之遥也有快意的风。
注释:
字词注释:
- 绣帘:绣花的帘子,形容落日的景象。
- 攲枕:倾斜着靠着枕头,形容姿态放松。
- 渺渺:形容烟雨迷蒙的样子,极其微弱而飘渺。
- 醉翁:指王维的《醉翁亭记》,此处借指高雅的饮酒与自然的结合。
- 浩然气:指正气和豪情,象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典故解析:
- 醉翁:出自王维《醉翁亭记》,描写了自然与人情的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 庄生天籁:出自《庄子》,指的是自然的和谐音韵,表达了对自然哲学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常常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在困境中的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所作的一首词,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全词通过描绘落日、亭水、烟雨等景象,展现出一种宁静、优雅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内心的豁达与洒脱。开篇以“落日绣帘捲”引入,色彩鲜明,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接着描绘亭下的水面与天空的交融,营造出一种无边的意境。通过对江南烟雨的回忆,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不屈的态度。
词中“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不仅体现了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也隐含了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苏轼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表达了他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最后的“千里快哉风”,则是对人生的豁达态度的总结,显示了他胸怀天下、心系自然的精神风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日绣帘捲,亭下水连空。:描绘落日余晖透过帘子,亭子下的水面与天空融为一体,展现宁静的自然景象。
-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提到朋友为自己新作的窗户,带来湿润的色彩,体现友谊的温暖。
- 长记平山堂上,攲枕江南烟雨,:回忆在平山堂上的悠闲时光,倚靠着枕头,欣赏江南的烟雨,展现出诗人的雅趣。
- 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描述烟雨中的孤鸿,仿佛消失在雾霭中,同时提到醉翁的言语,暗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形容湖面如镜,清澈无比,倒映着青翠的山峰,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描绘浪花突然起伏,像白头翁在水面上舞动,象征着生活的变幻与无常。
-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讽刺那些不理解自然哲理的人,借庄子的思想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总结全诗,强调胸怀浩然之气的人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快意与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如“水连空”、“浪起”等描绘了自然景象,赋予其生命与灵动。
- 对仗:如“有无中”与“湿青红”,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对友人的思念,表现了苏轼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哲学思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烟雨:象征着生命的迷茫与思索。
- 白头翁:象征着生命的老去与对自由的向往。
- 浩然气:象征着正义与豪情,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水调歌头》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王维 -
诗中的“浩然气”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正义与豪情
C. 时光的流逝
D. 友谊的珍贵 -
诗中提到的“醉翁”指的是哪一位诗人?
A. 白居易
B. 王维
C. 李白
D. 杜甫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苏轼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更多地体现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中国文学史》
- 《宋代诗词研究》
- 《苏轼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