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唐德丛复兴隆,仁义条陈百奏中。
正欲谏君今别驾,延龄更不念孤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唐朝德行复兴的期待,仁义之道在朝中被广泛提倡。诗人希望能劝谏君主,但如今却无能为力,长寿之事也不再考虑孤独的忠心。
注释:
- 相唐德丛:相指的是对唐朝德行的期盼,德丛可以理解为德行的汇聚与复兴。
- 仁义条陈:仁义在这里指的是道德伦理,条陈则是指在朝中被提出和倡导。
- 谏君:指劝谏君主,表达对政事的看法。
- 别驾:古代官职,通常指辅佐君主的官员。
- 延龄:长寿,期待长久的生命。
- 孤忠:孤独的忠诚,指在无奈或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保持忠心。
典故解析:
- 唐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世,强调仁政和道德。诗中提到的“唐德”暗示对过去美好政绩的怀念和向往。
- 孤忠:古代忠臣的典范,常常为民声忧,然而常常得不到重用,代表了忠诚与孤独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作品多以豪放和深邃见长,善于表达对时事的关切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之际,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政治理想的思考使得此诗饱含深情。
诗歌鉴赏:
整首诗情感深邃,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开篇提到的“唐德丛复兴隆”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状的不满,暗含对当时政治的失望。诗人在阐述仁义的重要性时,显露出对朝中状况的深刻观察,仿佛在呼唤那些遗失的德行与仁义。
“正欲谏君今别驾”一句显得格外沉重,诗人虽心怀忠诚,却因环境限制而无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忠告,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沮丧。最后的“延龄更不念孤忠”则是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长寿与孤独的对比,体现了诗人的悲观情绪。这首诗既是对政治的关切,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深刻的历史责任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表达了对唐朝盛世的向往,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第二联则清晰地传达了诗人希望谏言君主的渴望,却因无能为力而感到失望。
-
修辞手法:
- 用典:通过“唐德”引入历史背景,增强诗歌的深度。
- 对比:将“延龄”与“孤忠”对比,突显忠心的无奈与孤独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渴望与现实无力感,揭示了忠诚与孤独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 德:象征着理想的政治状态。
- 仁义:代表着道德伦理的核心价值。
- 孤忠:象征着忠诚者的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唐德”主要象征什么?
- A. 当代政治
- B. 古代的仁义
- C. 经济发展
- D. 个人情感
-
诗人希望谏君,但感到无能为力的原因是什么?
- A. 个人能力不足
- B. 政治环境限制
- C. 忙于个人事务
- D. 对君主的畏惧
-
“延龄更不念孤忠”体现了诗人的哪种情感?
- A. 高兴
- B. 无奈
- C. 愤怒
- D. 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曾伯与杜甫的作品都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但杜甫更多地展现了忧国忧民的沉重情感,而李曾伯则倾向于个人的忠诚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曾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