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献仙音》

时间: 2025-01-27 04:45:35

蓝布衫儿,墨紬裙子,未要艳妆明抹。

小小吴舠,山平水软,略昉鸱夷一舸。

待月上,清风细,无眠傍人坐。

倦无那。

细商量、隐沦休错。

年经小,料理五湖清妥。

绕屋种梅花,折梅花、供佛供我。

相鹤书成,又烦卿紬校灯火。

笑平生清恙,闲话一番医可。

意思解释

法曲献仙音

原文展示:

蓝布衫儿,墨紬裙子,未要艳妆明抹。小小吴舠,山平水软,略昉鸱夷一舸。待月上,清风细,无眠傍人坐。倦无那。细商量隐沦休错。年经小,料理五湖清妥。绕屋种梅花,折梅花供佛供我。相鹤书成,又烦卿紬校灯火。笑平生清恙,闲话一番医可。

白话文翻译:

穿着蓝布衫、墨色丝裙,不需要艳丽的妆容。小小的船只在平静的水面上轻轻摇曳,仿佛在鸱夷江上漂流。待到月亮升起,清风轻拂,夜深人静时我独自坐着,难以入眠,感到疲倦,却无从诉说。细细商量,隐秘的事情也不该错过。年纪尚小,却能妥善料理五湖的事情。房屋周围种满梅花,折下梅花供奉佛祖,也供自己欣赏。写完信给鹤,麻烦你再次校对灯下的字句。笑谈一生的无病无痛,闲聊一番,医生也能说几句。

注释:

  • 蓝布衫:用蓝色布料做的衣服,象征朴素。
  • 墨紬裙:用黑色丝绸制成的裙子,代表典雅。
  • 吴舠:指小船,可能是指江南地区的船只。
  • 鸱夷:古代地名,指的是长江流域。
  • 无眠:夜不能寐,表达思虑重重。
  • 隐沦:隐秘的事情,指内心的秘密或烦恼。
  •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的品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诗人、思想家,剃发易服,倡导变法,提倡文言文与白话文并用,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创作于清代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龚自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思考,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优雅的生活画面。诗的开头,作者用简朴的服饰描写,突显了不追求浮华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与纯粹生活的向往。在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时,诗人通过“山平水软”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恬静舒适的氛围。接着,诗人表达了夜晚的孤独与思索,待月升起时,清风徐来,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内心的宁静与苦闷。

后半部分,诗人用“种梅花”、“折梅花”等意象,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梅花在这里象征着诗人高洁的情操与坚韧的精神。最终,诗人以“闲话一番医可”结束,既是对生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他对生命的乐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蓝布衫儿,墨紬裙子:描述作者的朴素衣着,反映对物质的淡泊。
  • 未要艳妆明抹:强调不追求外表的华丽装饰,展现内在的真实。
  • 小小吴舠,山平水软:描绘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体现自然的和谐。
  • 待月上,清风细:将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感受结合,营造恬静的夜晚氛围。
  • 无眠傍人坐:表达孤独与思索,内心的情感涌动。
  • 倦无那:表达一种疲惫与无奈,显示心灵的挣扎。
  • 细商量隐沦休错:思索内心的秘密,提醒自己不要错过重要的事情。
  • 年经小,料理五湖清妥:虽然年轻,却能处理周围事物,展现自信。
  • 绕屋种梅花:种梅代表高洁的品格与追求美好生活。
  • 相鹤书成:寄信给鹤,象征沟通与友谊。
  • 闲话一番医可:总结生活的无病无痛,体现乐观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一艘小船,体现人生的起伏。
  • 对仗:如“蓝布衫儿,墨紬裙子”展现对称美。
  • 意象:如梅花、清风等,象征高洁、清新。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内心孤独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清新脱俗的生活态度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蓝布衫、墨紬裙:象征朴素与内敛。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
  • 月亮、清风:自然的美好,代表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作者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
    • A. 红色
    • B. 蓝色
    • C. 黑色
    • D. 白色
  2. 诗中提到的“梅花”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高洁
    • C. 贫穷
    • D. 忧伤
  3. 诗中“待月上,清风细”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紧张
    • B. 宁静
    • C. 激动
    • D. 忧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龚自珍的《法曲献仙音》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描绘了宁静的夜晚,但龚自珍更强调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哲思,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思乡的情感。两者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龚自珍全集》
  • 《清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