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康书事十首 作者: 秦观 〔宋代〕
培塿无松极,驾言出焉游。
读书与意会,却扫可忘忧。
尺蠖以时诎,其信亦非求。
得归良不恶,未归且淹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逸的生活状态:在没有松树的高地上,我驾车出游,享受宁静的时光。读书与领会书中之意,可以让我忘却烦恼。尺蠖(尺子虫)因时而曲折,它的信念并不是为了追求什么。得到了归宿,并不感到厌恶,虽说未归,却乐于留在此地。
注释
- 培塿:指小土丘。
- 驾言:驾车出行。
- 意会:理解、领悟。
- 尺蠖:一种昆虫,因为生长原因,有时需要弯曲身体。
- 非求:并非为了追求。
典故解析
- 尺蠖:在古代文学中,尺蠖常被用来比喻因环境或条件限制而不得不适应的状态,暗示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
- 忘忧:典出《庄子》中的“无忧无虑”的思想,强调内心的宁静与释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宋代词人,以其词风清丽婉约著称,尤擅长抒写思乡情怀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诗作是在一个清幽的环境中写成,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意境清新,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烦恼的逃避与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开头“培塿无松极”,让人联想到一个安静的环境,似乎在暗示一种远离尘嚣的生活。接下来的“读书与意会”,则强调了知识与思考的重要性,诗人借此表达了通过读书来超脱烦恼的理念。
“尺蠖以时诎”的意象,既描绘了尺蠖的生存状态,也隐喻了人生的曲折与无奈,强调了适应环境的重要性。最后两句展现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得归良不恶”表达了对归宿的珍惜,但又不急于返回,显示出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这首诗整体上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培塿无松极:环境清幽,没有松树的拥挤,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驾言出焉游: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驾车游玩,享受大自然。
- 读书与意会:强调通过阅读和理解来体会生活的真谛。
- 却扫可忘忧:通过读书,烦恼得以扫除,内心得到宁静。
- 尺蠖以时诎:尺蠖因环境而曲折,暗示人生需要适应。
- 其信亦非求:尺蠖的生存不以追求为目的,反映出一种自然的哲学。
- 得归良不恶:找到归宿,即使不恶劣,依旧心存感激。
- 未归且淹留:即使尚未归去,仍乐于停留,享受此时此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尺蠖的形象比喻人们在生活中的适应与妥协。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尺蠖的行为,赋予生命意义,体现诗人的哲思。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强调了知识与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培塿:象征隐逸的环境,代表一种远离喧嚣的生活状态。
- 尺蠖:象征生命的曲折与适应,体现了人生哲理。
- 读书:象征智慧与内心的平静,是诗人逃避烦恼的途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培塿无松极”中的“培塿”指什么?
- A. 小土丘
- B. 大山
- C. 河流
-
“尺蠖以时诎”中的“尺蠖”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昆虫
- C. 一种鸟类
-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追求名利
- B. 淡泊明志
- C. 急于归家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秦观与苏轼的诗词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秦观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思考的过程,而苏轼则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全宋词》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精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