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忏心一首》

时间: 2025-01-27 04:06:25

佛言劫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

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心药心灵总心病,寓言决欲就灯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佛言劫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
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心药心灵总心病,寓言决欲就灯烧。

白话文翻译:

佛教说劫火遇到时皆会被消灭,世间何物历经千年仍怒涛汹涌?
经济与文章在白昼中反复磨砺,幽暗的光辉与狂热的智慧在夜间交织。
来时如同潮水涌来,需要挥剑抵挡;去时却依然缠绵,似可用箫声送别。
心灵的药方只是心病的反映,寓言中的真理只想在灯下探求。

注释:

  • 劫火:指自然灾害或灾难,佛教中常有提及。
  • 怒若潮:形容情绪的激烈如潮水般汹涌。
  • 经济文章:指经济学及文学方面的研究与成果。
  • 幽光:指微弱的光芒,象征智慧或启迪。
  • 狂慧:指超常的智慧,具有激烈的情感。
  • 挥剑:比喻斗争或反抗。
  • 可付箫:意指可用音乐表达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龚自珍(1792-1841),字璱,号秋月,晚号香山居士,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政治家。他在清末的社会变革中,积极倡导维新,提倡实用主义,作品风格豪放,富有个性。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中期,正值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思想解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日趋明显。龚自珍在此诗中通过佛教的哲理,抒发内心的挣扎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又忏心一首》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全诗以佛教哲理为引,探讨了人们在面对自然与社会变迁时的无奈与愤怒。开篇通过“劫火”的意象,揭示了在动荡的环境中,无论是人心还是外在世界都无法逃避变迁的命运。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把目光转向经济与文章的磨砺,展现了他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以及在黑暗中仍追求光明的勇气。

诗中的“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现了面对挑战时的果断与对逝去美好的留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在最后,心药与心病的关系,则深刻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寓意着对真理与智慧的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在形式上兼具古典和现代的风格,内容深入浅出,情感真挚,展现了龚自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佛言劫火遇皆销:佛教中提及的自然法则,暗示一切都将归于虚无。
  2. 何物千年怒若潮:对历史的思考,质问何物在长时间内依然情绪激烈。
  3. 经济文章磨白昼:象征着对知识与经济文化的追求与反思。
  4. 幽光狂慧复中宵:夜间的思考与反思,智慧在黑暗中闪烁。
  5. 来何汹涌须挥剑:面对外界冲击时的抵抗与决断。
  6. 去尚缠绵可付箫:对过去美好的怀念与忧伤。
  7. 心药心灵总心病:内心的痛苦与治愈之间的关系。
  8. 寓言决欲就灯烧: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灯光象征启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药”比作心灵的治愈,体现内心的复杂情感。
  • 对仗:如“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对不同情境的描述,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与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心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表现了在变化中对理想与智慧的执着追求,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真实流露。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劫火:象征破坏与重生。
  • 怒潮:象征人们的情绪与历史的激荡。
  • 幽光:象征智慧与希望。
  • 心药:象征内心的治愈与挣扎。
  • :象征启迪与真理的探索。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反映了龚自珍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劫火”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灾害
    b) 内心的痛苦
    c) 社会动荡
    d) 经济危机

  2. “来何汹涌须挥剑”的意思是? a) 需要抵挡冲击
    b) 需要放弃追求
    c) 需要静观其变
    d) 需要回归宁静

  3. “心药心灵总心病”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治愈的希望
    b) 无奈与绝望
    c) 对爱的渴望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1. a) 自然灾害
  2. a) 需要抵挡冲击
  3. a) 治愈的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龚自珍的《又忏心一首》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但李白更多地体现出豪放与乐观,而龚自珍则在沉重中追求智慧的光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龚自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