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和纤月,倒用原韵》

时间: 2025-01-26 00:34:10

何必羡儒冠。

花满阑干。

扫眉才子是鸣鸾。

得近班家明月句,愿作齐纨。

痛饮不须酸。

帘外轻寒。

海棠枝上露团团。

惊醒今宵香梦影,刻向琅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和纤月,倒用原韵
何必羡儒冠。花满阑干。扫眉才子是鸣鸾。
得近班家明月句,愿作齐纨。痛饮不须酸。
帘外轻寒。海棠枝上露团团。
惊醒今宵香梦影,刻向琅玕。

白话文翻译

何必羡慕那些戴着儒冠的人呢?
花儿盛开在阳台边,
那些才子如鸣鸾一般。
我想写出像班昭那样的明月佳句,
宁愿做那齐国的纨绔子弟。
痛快地饮酒,无需担忧酸楚。
外面微寒,
海棠枝头的露珠团团聚集。
今夜的香梦被惊醒,
我想将它刻在琅玕石上。

注释

  • 儒冠:指古代读书人所戴的帽子,象征着文人的身份。
  • 扫眉才子:指才情横溢的文人,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风采。
  • 班家:指班昭,汉代著名女诗人,她的作品有“明月”之句,象征着文学的高度。
  • 齐纨:指齐国的纨绔子弟,寓意过着奢华生活的人。
  • 琅玕:指一种美玉,寓意珍贵和高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贞立(1640年-1714年),字仲明,号汝南,清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浪淘沙》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墨客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诗人表达了对文人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诗歌鉴赏

《浪淘沙》是一首描写文人生活和情感的词作,诗人以豪放不羁的态度,唱出对儒生身份的蔑视,展现了对自由、洒脱的渴望。开篇的“何必羡儒冠”表明了对传统文人身份的超脱,表明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无所谓。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花满阑干的美丽景象,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才子风采的赞美。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渴望能写出班昭的明月佳句,表达了对文学理想的追求,而“愿作齐纨”则揭示了他对奢华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描绘了“帘外轻寒”和“海棠枝上露团团”的自然景象,渗透出一丝淡淡的忧愁和雅致。整首词以“惊醒今宵香梦影,刻向琅玕”收尾,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追忆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必羡儒冠:开篇直接表达对儒生身份的轻视。
  2. 花满阑干: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象征着诗人的心境。
  3. 扫眉才子是鸣鸾:才子如鸣鸾,形象生动,表现出才华横溢。
  4. 得近班家明月句,愿作齐纨:渴望获得文学成就,向往奢华生活。
  5. 痛饮不须酸:表达痛快饮酒、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
  6. 帘外轻寒: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增添一丝幽幽的寒意。
  7. 海棠枝上露团团:象征着纯洁和美好,增添诗的意境。
  8. 惊醒今宵香梦影,刻向琅玕:最后的梦境与追求,体现了对理想的执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才子比作鸣鸾,形象而生动。
  • 对仗:如“帘外轻寒,海棠枝上露团团”,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文学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在纷繁世事中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儒冠:象征传统文化和文人身份。
  • :象征美好和青春。
  • 明月:象征理想和高洁的情操。
  • 琅玕:象征珍贵和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儒冠”象征什么?

    • A. 名利
    • B. 文人身份
    • C. 生活奢华
    • D. 自由
  2. “海棠枝上露团团”描绘了什么意象?

    • A. 秋天的落叶
    • B. 春天的花开
    • C. 纯洁和美好
    • D. 冬天的寒冷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C.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可以将顾贞立的《浪淘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对人生理想与情感的不同表达。顾贞立更强调洒脱与自由,而李清照则更多体现了对爱情与人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典诗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