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前题》
时间: 2025-01-11 05:16: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裹土且携行。青眼波凝。谁怜起坐未能平。底事斜阳红欲减,羞照屯营。此去恐无朋。欲聚何凭。怕伤骨肉尽真情。一纸数行零乱语,肯说分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忧虑和不安。面对着泥土的包裹和行走的旅程,我的眼神凝聚在波光上。谁能怜惜我此刻的起坐不宁?为何斜阳的红光减弱,似乎不愿再照耀这营地?此去之后,恐怕再无朋友;想要聚会又凭什么呢?我害怕失去亲情和真挚的感情。只是一纸零乱的几行文字,怎么能清晰地表达我的心声?
注释:
- 裹土:指身处泥土之中,暗示旅途艰辛。
- 青眼波凝:形容眼中的波光波动,寓意内心的感慨。
- 羞照屯营:斜阳的光辉令人感到羞愧,不愿再照耀驻扎的地方。
- 骨肉尽真情:指亲情深厚,怕失去亲人。
- 零乱语:形容表达的混乱,难以清晰说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绮,生于当代,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与独特的视角而闻名。她的作品常常关注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
这首《浪淘沙 前题》创作于某个离别的时刻,诗人面对即将远行的情景,感受到孤独与无奈,抒发了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浪淘沙 前题》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离别时的忧伤与思考。诗的开头“裹土且携行”,即刻带出一种沉重的旅途感,身处泥土之中,行走艰难,暗示了生活的困顿与无奈。而“青眼波凝”则展示了她内心的起伏,眼神所凝聚的不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思索。
诗中提到的“斜阳红欲减”,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更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斜阳的光辉逐渐减弱,正如友情与亲情在离别中显得愈加珍贵。最后几句“怕伤骨肉尽真情”和“一纸数行零乱语”,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对亲情的深切眷恋以及语言表达的无力感。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借助自然意象,流露出深厚的感情,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浓烈的离愁别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裹土且携行:身处泥土,行走艰辛,暗示离别的苦涩。
- 青眼波凝:诗人内心的思绪如波光般闪烁,难以平静。
- 谁怜起坐未能平:无人能理解她此时的烦恼与不安。
- 底事斜阳红欲减:斜阳的光辉减弱,象征着友情的消逝。
- 羞照屯营:羞愧之情,不愿再被照耀,体现对离别的无奈。
- 此去恐无朋:离去后再无朋友,渲染孤独感。
- 欲聚何凭:想要相聚却无凭借,表达无助感。
- 怕伤骨肉尽真情:害怕失去亲情与真挚的感情。
- 一纸数行零乱语:即使书写几行文字,也难以清晰表达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斜阳比作友情的消逝,增强了情感的深刻性。
- 拟人:斜阳“羞照”,赋予自然以情感,增添了诗的意境。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展开,表达了对友情、亲情的思念与珍视,展现了人面对离别时的无奈与忧伤,抒发了对真挚情感的渴望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土:象征生活的重负与艰辛。
- 青眼:代表思索、感慨,内心的波动。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友情的消逝。
- 屯营:暗示着归属与亲情的温暖。
这些意象通过自然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思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裹土且携行”意指: A. 旅行的愉快
B. 身处艰难的旅程
C. 享受大自然 -
“斜阳红欲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忧伤
C. 兴奋 -
“怕伤骨肉尽真情”的意思是: A. 害怕失去亲情
B. 害怕失去金钱
C. 害怕失去朋友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诗词对比:
《浪淘沙 前题》与李清照的《如梦令》有相似之处,都是表达对离别的愁苦与对情感的珍视。李清照的诗中更多地表现出女性的柔情与细腻,而黄绮的诗则侧重于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更为沉重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精选》
- 《现代诗歌发展史》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