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道士碧潭》

时间: 2025-01-26 23:01:29

幽人何处倚渔竿,百顷清潭浸碧寒。

不动一波疑水定,中涵万象觉天宽。

山将螺髻堆铜镜,月借玻瓈现玉盘。

莫作窈深无底看,是间应有卧龙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道士碧潭
作者: 姚勉 〔宋代〕

幽人何处倚渔竿,
百顷清潭浸碧寒。
不动一波疑水定,
中涵万象觉天宽。
山将螺髻堆铜镜,
月借玻瓈现玉盘。
莫作窈深无底看,
是间应有卧龙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水之间的道士,倚靠在渔竿旁,身处于一片清澈而寒冷的碧潭之中。潭水静谧,波澜不惊,仿佛一切都已安定,天地间的万物都在他的心中得到了宽广的体现。山峦的形状像是螺髻,宛如铜镜一般;月光透过玻璃似的清澈,映现出玉盘般的美丽。不要把这里的深邃看作无底的深渊,这里或许藏有一条卧龙,盘踞在水底。

注释

  • 幽人:指隐居的人,通常是指道士或隐士。
  • 渔竿:钓鱼的工具,象征着闲适和隐逸生活。
  • 百顷:形容潭水的面积广阔。
  • 碧寒:指潭水清澈而带有寒意。
  • 不动一波:形容潭水静止,毫无波动。
  • 万象:指自然界的万物。
  • 天宽:心境开阔,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
  • 螺髻:形容山的形状如同女性的螺髻。
  • 铜镜:比喻山的光滑和明亮。
  • 玻瓈:形容月光如同玻璃一样清澈。
  • 玉盘:比喻圆满美好。
  • 窈深:形容深邃而幽暗的地方。
  • 卧龙:传说中的龙,象征潜在的力量和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有“隐士”之称,作品多以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淡雅,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题道士碧潭》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之时,士人多趋向于隐居以避世,诗中描绘的道士生活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表现出诗人对清幽山水的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赞美。

诗歌鉴赏

《题道士碧潭》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山水诗,诗人通过描绘道士在碧潭边的宁静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前四句以“幽人”和“碧潭”为中心,描绘出道士的闲适与清幽,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后四句则通过“山将螺髻堆铜镜,月借玻瓈现玉盘”的比喻,展示了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和谐。山的形状与月的光辉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中提到的“卧龙”更是赋予了这幅画面以深邃的内涵,暗示着自然中潜藏的智慧与力量。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更传达出一种归隐、安宁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人何处倚渔竿:引入道士形象,设问其隐居之所,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百顷清潭浸碧寒:百顷的潭水清澈而寒冷,进一步描绘环境的清幽。
  • 不动一波疑水定:潭水静止,像是时间停滞,给人以宁静之感。
  • 中涵万象觉天宽:心中包容万物,感受到心灵的开阔。
  • 山将螺髻堆铜镜:山的形状如同女性的螺髻,暗示自然的优雅。
  • 月借玻瓈现玉盘:月光透过清澈的水面,映出美丽的影像。
  • 莫作窈深无底看:劝诫人们不要只看深邃的水面。
  • 是间应有卧龙蟠:暗示深处可能蕴藏着潜在的神秘力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将螺髻堆铜镜”与“月借玻瓈现玉盘”,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宁静的主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人:象征隐士、道士,代表一种追求宁静和内心安宁的生活态度。
  • 碧潭:象征清澈与宁静,体现了自然之美。
  • 卧龙:象征潜在的智慧和力量,暗示着自然中的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幽人”指的是哪个群体?
    A. 渔民
    B. 道士
    C. 诗人
    D. 商人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百顷清潭浸_____”,形容潭水的清澈和寒意。

  3. 判断题:诗中“卧龙”指的是一种神秘的力量。 (对/错)

答案

  1. B
  2. 碧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 《山中问答》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by 李白:同样展现了对宁静和隐逸的向往,但主题更侧重于思乡情感。
  • 《登高》 by 杜甫:虽然也描绘自然,但更多的是对人生艰辛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