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殿前伸脚时,奴视高力士。
群阉旁吐舌,翰林醒不醉。
白话文翻译:
在殿前伸脚的时候,仆人看着高力士。
一群宦官在旁边吐着舌头,翰林院的学者却没有喝醉。
注释:
- 殿前:指皇宫大殿前的地方。
- 伸脚时:表示轻松的姿态,可能暗示主人的权力和地位。
- 奴:指仆人或是低级别的侍从。
- 高力士:历史上著名的力士,因其强壮而被人称道,常被用作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 群阉:指一群宦官,他们通常在宫廷中有一定的权势。
- 吐舌:可能表示嘲讽或轻蔑的态度。
- 翰林:指翰林院的学者,翰林院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学术机构。
- 醒不醉:表示清醒的状态,与醉酒形成对比。
典故解析:
“高力士”是唐代名将,以力大著称,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常被用来象征力量和权威。诗中提到的“翰林”则是在唐宋时期,翰林院是一个集中了许多文人学者的地方,代表了文化和学术的高地。宦官在古代常常影响朝政,诗中描绘的场景可能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的复杂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勉,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他的诗风简练而富有哲理,常常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映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宦官权势渐盛的时期,文人对宦官的不满与无奈在诗中有所表现。诗人通过描绘一个轻松而又带有讽刺的场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场景描绘了古代宫廷的复杂关系。开头“殿前伸脚时”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轻松的场景,似乎在暗示一种权力的优越感。接着提到的“奴视高力士”,则是对地位低下者的无奈和对权力的渴望。高力士的出现不仅象征着力量,也隐喻了在权力中心周围的各种社会关系。
而“群阉旁吐舌”,则展现了宦官的傲慢与轻蔑,他们在权力游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同时又揭示了他们的卑微本质。最后一句“翰林醒不醉”,则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翰林院的学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醒,他们的才智却被宫廷的奢华和权力所忽视。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社会权力结构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殿前伸脚时”:描绘出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可能暗示着主人的自信。
- “奴视高力士”:仆人对于高力士的崇拜与羡慕,反映出社会地位的差异。
- “群阉旁吐舌”:宦官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权力与傲慢,暗示着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 “翰林醒不醉”:文人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保持理智,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独立与清醒。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仆人、高力士和宦官,展示出社会的不同层次。
- 拟人:将“群阉”的行为形象化,增加了诗的趣味性。
- 讽刺:通过“翰林醒不醉”揭露了文人在权力面前的无奈。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古代宫廷的生活场景,揭示了权力与地位的复杂关系,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意象分析:
- 殿前:象征权力与地位。
- 高力士:象征力量与权威。
- 群阉:象征宦官的权力与傲慢。
- 翰林:象征知识与文化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力士”象征什么?
- A. 权力和地位
- B. 文人
- C. 低级仆人
- D. 诗人
-
“翰林醒不醉”在诗中表达了什么?
- A. 文人的沉迷
- B. 文人的清醒与独立
- C. 宦官的傲慢
- D. 一种醉酒的状态
-
诗中提到的“群阉”指的是什么?
- A. 文人
- B. 权力者
- C. 宦官
- D. 农民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兵车行》
诗词对比:
- 李白与姚勉的作品均关注权力与社会,但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放、酣畅,而姚勉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深思。李白的《将进酒》更偏向于表达个人的豪情壮志,而姚勉的《李白醉酒》则通过生活细节揭示社会的复杂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