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全真家风》
时间: 2025-01-11 15:56: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全真家风
作者:王* 〔元代〕
不恋功名,不求富贵,不惹闲非。
盖一间茅屋,依山傍水,甘贫守道,静掩柴扉。
读会丹经,烧残宝篆,终日逍遥任自为。
真堪悦,遇饥来吃饭,冷即穿衣。
个中消息谁知。自里面惺惺外若痴。
且藏锋挫锐,先人后己,和光混俗,岂辨高低。
处世随缘,乐天知命,白雪壶中配坎离。
时来到,与十洲仙子,同驾云归。
白话文翻译
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不追求功名与财富,也不惹是生非。诗人居住在一间依山傍水的茅屋中,乐于清贫、守住道义,静静地关上柴门。他阅读道教经典,烧掉过往的财富标志,整日悠然自得,随心所欲。即便饥饿就吃饭,寒冷就穿衣,生活简单而自在。内心的深意无人知晓,表面上似乎愚钝,实则内心明晰。他藏起锋芒,能够退让,优先他人,和谐融入世俗生活,不去分辨高低贵贱。处世随缘,乐观地接受命运,像白雪与坎离卦相融。最终他渴望与十洲的仙子们一起乘云归去。
注释
- 不恋功名:不追求名利。
- 不惹闲非:不招惹不必要的争议。
- 茅屋:简单的草屋,象征简朴生活。
- 丹经:道教经典,象征修道之理。
- 宝篆:指珍贵的印章,象征财富。
- 惺惺外若痴:内心明智而外表看似愚笨。
- 和光混俗:融入世俗而不张扬自我。
- 白雪壶:象征清雅和滋养,坎离卦指周易中的卦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是元代的诗人,主要以道教思想为主,作品多反映个人对世俗的看法和对道理的追求。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清净淡泊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倡导回归内心的真理与宁静。
诗歌鉴赏
《沁园春·全真家风》是一首充满道教思想的诗歌,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诗中通过对简单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名利和权势的蔑视,向读者传达出一种“甘贫守道”的理想生活方式。诗的前两句直接阐述了诗人的价值观,不追求功名与富贵,强调了内心的宁静。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的生活场景,依山傍水的茅屋中,既有自然的依靠,又有精神的寄托。
在对生活的态度上,诗人表现出一种洒脱与随意,遇饥就吃、冷就穿,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自在与乐观。这种态度在“个中消息谁知”一句中得到了升华,体现了他内心的真实与外表的淡然,似乎对外界的评价毫不在意。
后面的几句则探讨了处世的智慧,强调了谦逊与包容,诗人主张“先人后己”,这种处世哲学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也反映了道教强调的“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最后,诗人描绘了与仙子同驾云归的美好愿景,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尽管现实中充满了世俗的纷扰,但他依然向往着一种超脱与和谐的生活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恋功名,不求富贵,不惹闲非:表明诗人的人生观,不追名逐利,也不招惹是非。
- 盖一间茅屋,依山傍水,甘贫守道,静掩柴扉:描绘诗人隐居的环境,强调简朴生活与坚守道德。
- 读会丹经,烧残宝篆,终日逍遥任自为:表现诗人对道教经典的追求,并放弃财富,选择自由。
- 真堪悦,遇饥来吃饭,冷即穿衣:简单的生活方式,强调自在与随性。
- 个中消息谁知。自里面惺惺外若痴:内心的智慧与外表的愚笨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世俗看法的淡然。
- 且藏锋挫锐,先人后己,和光混俗,岂辨高低:强调谦逊与包容,倡导与世俗和谐相处。
- 处世随缘,乐天知命,白雪壶中配坎离:表明顺应自然,接受命运的态度,表达一种哲学思考。
- 时来到,与十洲仙子,同驾云归:向往与仙人同游的理想生活,表现了对自由与超脱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甘贫守道,静掩柴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白雪壶中象征着纯洁与高雅,坎离卦指向命理的深邃,丰富了诗的意象。
- 反讽:外表的愚钝与内心的聪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隐逸生活,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体现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道教思想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象征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 丹经:代表道教的经典与智慧。
- 白雪壶:象征清纯与高雅的理想。
- 十洲仙子:代表着理想生活与自由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甘贫守道”指的是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过着清贫的生活,坚守道德
- C. 随意生活
-
“个中消息谁知”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关心他人
- B. 对世俗评价的淡然
- C. 对金钱的渴望
-
诗中提到的“十洲仙子”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与自由的生活
- C. 名利权势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王*的《沁园春·全真家风》均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世俗生活的超脱,但陶渊明更关注自然之美,而王*则更强调内心的道德与哲学。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