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罗道甫归庐陵应举》

时间: 2025-01-23 23:01:22

西风满路桂枝香,催整登云步月装。

群辈总皆推德行,三年稔已听文章。

琅琅议论须披腹,琐琐功名只探囊。

捷了早来谈杰作,耸闻鸣凤瑞朝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罗道甫归庐陵应举
——姚勉 〔宋代〕

西风满路桂枝香,
催整登云步月装。
群辈总皆推德行,
三年稔已听文章。
琅琅议论须披腹,
琐琐功名只探囊。
捷了早来谈杰作,
耸闻鸣凤瑞朝阳。


白话文翻译

西风吹拂,满路飘散着桂花的香气,
催促着我整理衣衫,准备登高步入月光之中。
众人都在推崇你的德行,
三年来,我已听闻你的文章。
朗朗的议论需要掏心披露,
琐碎的功名只是在探讨口袋里的事。
捷足先登的人总是早来谈论杰作,
令人振奋的鸣凤在金色的朝阳下升起。


注释

  • 桂枝香: 指的是桂花的香气,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和成就。
  • 登云步月: 形容高远的志向和理想,寓意理想的实现。
  • 推德行: 大家都在推崇和赞美品德与才能。
  • 琅琅议论: 形容清晰响亮的讨论或评论,表示对某事的赞赏。
  • 探囊: 比喻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探寻得失。
  • 捷了: 形容快速成功或取得成绩。
  • 鸣凤: 寓意才子或优秀人才的出现,象征着美好的未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字仲远,号梅溪,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擅长诗词,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送别朋友罗道甫归庐陵参加科举考试的诗作,表现了对朋友的祝福和期待。庐陵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科举考试在古代是士人追求名利和地位的重要途径。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出一种清新的气息,表达了对友人罗道甫的美好祝愿与期待。开篇以“西风满路桂枝香”引入,勾勒出一幅秋意盎然的画面,桂花的香气象征着友人的前途光明,深具象征意义。接着“催整登云步月装”进一步提升了诗人的情感,表现出对友人未来的期待和祝福。

后面的几句则转向对德行与功名的探讨,“群辈总皆推德行,三年稔已听文章”,阐述了朋友的才华与人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推崇,展现出一种对人性与道德的追求。

“琅琅议论须披腹,琐琐功名只探囊”,这两句展现了对名利的批判,强调真正的才华与品德应当被重视,而不是琐碎的功名之利,令人深思。

最后两句“捷了早来谈杰作,耸闻鸣凤瑞朝阳”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结束,象征着才子的崛起与美好的前景,充满了对未来的希冀和祝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古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既有对友人的祝愿,也有对社会风气的思考,体现了姚勉作为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风满路桂枝香: 描绘秋风中的桂花香气,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2. 催整登云步月装: 表达对友人的期待,准备迎接美好未来的心情。
  3. 群辈总皆推德行: 强调友人的品德受人尊重,展示社会对人才的重视。
  4. 三年稔已听文章: 说明朋友的才华已被人认可。
  5. 琅琅议论须披腹: 指出对话讨论应当真诚,揭示内心真实的想法。
  6. 琐琐功名只探囊: 批判追求功名利禄的肤浅。
  7. 捷了早来谈杰作: 形容成功者总是早来分享自己的成就。
  8. 耸闻鸣凤瑞朝阳: 以鸣凤和朝阳象征未来的美好,表达对友人的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 “鸣凤”比喻优秀人才的出现,寓意深远。
  • 对仗: 前后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 桂枝香、鸣凤等意象象征了美好和成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人的祝福与对人品与才华的推崇,同时提出对社会风气的反思,强调德行和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 象征秋天的到来,带来思念与感伤。
  • 桂枝香: 象征美好、成功与希望。
  • 云月: 象征理想与追求。
  • 鸣凤: 象征才华与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西风满路桂枝香”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琅琅议论须披腹”中,“披腹”指的是什么?
    A. 表达真实想法
    B. 隐藏心事
    C. 讨论功名
    D. 赞美他人

  3.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对什么的追求?
    A. 功名利禄
    B. 友谊
    C. 德行与才华
    D. 自然风光

答案:

  1. C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 主题相似,都是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但《登高》更多表现了孤独与失落。
  • 《静夜思》: 表达思乡情怀,与此诗对友人的祝福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李白诗选注》
  4. 《古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