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军后还西涧草堂》
时间: 2025-01-26 23:35: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官军后还西涧草堂
作者:马治 〔明代〕
干戈一为用,十室九不完。
东西南北人,坏屋敢求安。
昨闻府兵下,徒跣入荆菅。
一市人尽虚,衡门驻旌竿。
还家动盈月,瓶粟久已殚。
幸兹西涧西,草堂适平宽。
竹林最无恙,秀色雨始干。
石梁不可援,更造酾风湍。
扫地山气润,开轩水声寒。
留榻依故处,援琴较初弹。
宾客稍稍来,畦蔬亦朝飡。
坐中谈时事,废食各永叹。
西峰数里外,草窃除岂难。
盛夏兵既集,翱翔彼河干。
乃知荆扬交,蝶血原野丹。
频年劳人马,未得贼肺肝。
憧憧往来地,供亿困百端。
我生固其时,飘飖愧飞翰。
白话文翻译
这一场战争一旦开始,十个房子里有九个被毁。
四面八方的人们,破房子里又能求得安宁吗?
昨天听说府里的士兵来了,赤脚奔向荆棘丛。
市场上的人全都空虚,门口挂着战旗。
回家时,满月已动,储存的粮食早已耗尽。
幸好在西涧之西,我的草堂刚好宽敞。
竹林最为安宁,雨后景色才开始干爽。
石桥无法支撑,只得再造一座来抵御风浪。
扫地的山气湿润,开窗能听到水声寒冷。
留在旧处的榻上,拨动琴弦再弹初曲。
宾客们陆续而来,菜畦也能朝夕供餐。
坐在一起谈论时事,吃饭的心情全都变成叹息。
西峰数里之外,割草又岂会困难。
盛夏时节兵已集,翱翔在那河边的干涸地。
这才知道荆州与扬州交战,牛羊的血涂满了原野。
多年劳苦的士兵,未能得到贼的心肝。
来往的人们,满怀困惑,供给生活的百般艰难。
我生于这个时代,飘荡在外,愧怍于飞扬的鸿鹄。
注释
- 干戈:指战争,兵器。
- 十室九不完:形容战乱带来的严重后果,十个家中有九个损毁。
- 府兵:指地方军队。
- 徒跣:赤脚,形容人们在战争中的无奈与悲惨。
- 荆菅:荆棘与菅草,形容杂草丛生的地方。
- 衡门:门口,门前的地方。
- 盈月:满月,形容时间的流逝。
- 酾风湍:指溪水快速流动,形容环境的变化。
- 宾客:来访的朋友。
- 朝飡:早晨吃饭,形容生活的简单。
- 西峰数里外:西边的山峰。
- 蝶血:形容战争的惨烈,鲜血如蝶般绚烂。
- 贼肺肝:指抓住敌人核心的部分,隐喻对敌人的追求。
- 憧憧:形容人们来来往往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马治,明代诗人,生于动荡时期,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人以自身的遭遇为背景,描绘了战后的景象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反映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马治的《官军后还西涧草堂》是一首深刻反映战乱后社会动荡与人们生活困苦的作品。诗中开篇便以“干戈一为用,十室九不完”引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战后生活的窘迫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昨闻府兵下,徒跣入荆菅”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混乱中失去家园的痛苦,而“幸兹西涧西,草堂适平宽”则显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在环境描写上,马治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竹林最无恙,秀色雨始干”,表现出一丝生机与希望,但随之而来的“石梁不可援,更造酾风湍”则又传达出无奈与艰辛。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背后却隐藏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将战后的凄凉与自然的宁静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结尾的“我生固其时,飘飖愧飞翰”则是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预示着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中,个人的渺小与无力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干戈一为用,十室九不完”:战争一旦开始,许多家庭都遭到毁灭。
- “东西南北人,坏屋敢求安”:人们在战争中失去家园,无法安稳生活。
- “昨闻府兵下,徒跣入荆菅”:听说军队来了,赤脚奔向荆棘丛中,形象地展现了人们的无助。
- “一市人尽虚,衡门驻旌竿”:市场上人心惶惶,门前挂起战旗,象征着战乱的紧迫。
- “还家动盈月,瓶粟久已殚”:回到家中,粮食早已耗尽,生活困窘。
- “幸兹西涧西,草堂适平宽”:在西涧的草堂里,得以安身。
- “竹林最无恙,秀色雨始干”:竹林仍然安宁,雨后景色显得清新。
- “石梁不可援,更造酾风湍”:桥无法支撑,只得再建,形象表达生活的艰难。
- “扫地山气润,开轩水声寒”:山中气候湿润,窗外水声寒冷,传达出一种清冷的宁静。
- “留榻依故处,援琴较初弹”:在老地方弹琴,重温往日的美好。
- “宾客稍稍来,畦蔬亦朝飡”:朋友们陆续而来,简单的蔬菜成为餐食。
- “坐中谈时事,废食各永叹”:闲坐谈论时事,大家对时局感到无奈。
- “西峰数里外,草窃除岂难”:距离西峰不远,割草并非难事,比喻生活中的小事。
- “盛夏兵既集,翱翔彼河干”:夏天军队聚集,描述战争的紧迫。
- “乃知荆扬交,蝶血原野丹”:战斗的惨烈,象征着血腥的斗争。
- “频年劳人马,未得贼肺肝”:多年来劳累的人们,未能捉到敌人。
- “憧憧往来地,供亿困百端”:人们来来往往,生活充满困惑与艰难。
- “我生固其时,飘飖愧飞翰”:我生于这个动荡的时代,感到无比惭愧。
修辞手法:
- 对比:将战后的凄凉与自然的美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 比喻:通过“蝶血原野丹”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的惨烈。
- 拟人:水声被赋予寒冷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氛围。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集中在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反思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表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干戈:象征战争与动乱。
- 竹林: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平和。
- 西涧草堂:代表着诗人理想中的安宁之地。
- 水声: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宾客: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十室九不完”意指: A. 十个房子都完好
B. 许多房子被毁
C. 所有人都安全 -
“昨闻府兵下”中的“府兵”指的是: A. 老百姓
B. 地方军队
C. 外敌 -
整首诗歌的主题主要是: A. 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B. 对战争的批判与反思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者都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但马治的诗更关注个人的生活状态,而杜甫的诗则更具历史感,关注国家的命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