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岗望龙池诸峰赠周履道》
时间: 2025-02-04 14:10: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西岗望龙池诸峰赠周履道
作者: 马治 〔明代〕
远游虞风波,托好常在迩。
朝来遇君出,兴与西冈起。
日薄川野阴,徐行杳然喜。
登身坡陀上,瞻望入百里。
浮云忽避眼,十嶂来填委。
巉岩龙池头,宛转鹅山趾。
铜官大居正,顾盼雄彼此。
夏绿纷以劳,林峦粲成绮。
回头指明镜,近见练水。
一州信峥嵘,东北才演迤。
自多岩洞胜,衡庐可肩比。
危危松间石,跪立驯虎兕。
前瞻忽长啸,幽响久乃已。
桃源果何以,兹景清且美。
穷探非予乐,所乐有偶尔。
周子宜数来,逍遥自今始。
白话文翻译
远游像虞风与波涛,虽然好事常在身边。
今朝碰见你出门,兴致在西冈上升起。
阳光洒落在川野间,缓步行走心中喜悦。
登上坡陀高地,眺望远方百里之景。
浮云忽然消失在眼前,十座山峰逐渐显现。
巉峭的岩石在龙池之头,宛如鹅山的脚趾。
铜官大地居中,彼此相视英气逼人。
夏天的绿色在劳作中纷繁,林峦闪耀如绮丽的织物。
回头指着明镜,近处可以看到练水。
整个州域信然峥嵘,东北的才俊不断涌现。
自有岩洞的胜景,衡庐与之相比也不为过。
险峻的松间石头,跪立如驯服的虎与兕。
前方忽然长啸而起,幽幽的回声久久未绝。
桃源的美景究竟为何,今朝的景色清新且美丽。
穷尽探求并非我所乐,真正的快乐只在偶然。
周子应多来此,逍遥自此开始。
注释
- 虞风波:指风波之事,取自《离骚》中“虞兮风兮”,寓意远行的艰辛。
- 西冈:即西岗,诗中指所在的高地。
- 浮云:指天空中的浮云,象征变化无常。
- 巉岩:形容山峰高耸、陡峭。
- 桃源:指桃花源,象征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治,明代诗人,生平事迹相对较少,主要以诗作传世,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观及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登高望远之际,表达了与友人周履道一同游览的愉悦心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呈现出一种逍遥自在的心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诗人在高地上俯瞰远方,景色的变化、云的流动、山的巍峨,似乎在映射人生的起伏与不定。尤其在“桃源果何以,兹景清且美”一句,诗人不仅赞美眼前的美景,更在思考理想中的生活。诗中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远游虞风波”表达了出行的艰辛与不易。
- “朝来遇君出,兴与西冈起”描写了与友相遇的喜悦,心情随之高涨。
- 自然景色的变幻通过“日薄川野阴”与“浮云忽避眼”相结合,构建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桃源果何以”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感慨,最后一句呼应前文,表达了对周履道的邀约与期待。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浮云忽避眼”,使得自然景观更具生动性。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情感基调明快而清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变化与不定,暗示人生的起伏。
- 岩石:象征坚韧和不屈。
- 桃源:象征理想的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冈”指的是哪里? A. 山峰
B. 河流
C. 平地
D. 海洋 -
“桃源果何以,兹景清且美”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美食
B. 友谊
C. 理想生活
D. 旅行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 《望庐山瀑布》-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鸟鸣涧》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马治的诗更侧重于对友人情谊的描绘,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交融。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基础知识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