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

时间: 2025-01-11 07:41:25

跨马绿杨堤,左右临无地。

鞭影堕清泚,乌帽入花翠。

老龙拿半空,九里作青吹。

闻声类击竹,心与景相值。

许由厌瓢鸣,渠未领真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跨马绿杨堤,左右临无地。
鞭影堕清泚,乌帽入花翠。
老龙拿半空,九里作青吹。
闻声类击竹,心与景相值。
许由厌瓢鸣,渠未领真意。

白话文翻译:

骑马在绿杨树荫下的堤岸上,两边开阔无边的水面。
马鞭的影子映在清澈的水面上,黑色的帽子映入五彩的花丛中。
老龙在空中盘旋,九里湖上吹起一阵清风。
听到声音如同竹子被击打,心灵与眼前的景色交融在一起。
许由对瓢鸣的厌倦,然而他却未能领悟真正的意境。

注释:

  • 跨马: 骑马。
  • 绿杨堤: 指长满绿杨树的堤岸。
  • 无地: 指水面开阔,没有陆地的地方。
  • 鞭影: 马鞭的影子。
  • 清泚: 清澈的水面。
  • 乌帽: 黑色的帽子。
  • 花翠: 形容花的色彩鲜艳。
  • 老龙: 这里可能指湖中龙的意象,象征水的灵动。
  • 九里: 指湖的长度,形容湖面广阔。
  • 心与景相值: 心灵和眼前的景色相融合。
  • 许由: 传说中的隐士,厌倦世俗生活。
  • 瓢鸣: 瓢虫的鸣叫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字仲和,宋代诗人,著有《葛立方诗集》。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意境的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八月的西湖,正值夏秋交替之际,诗人与同舍朋友游玩,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内心的感受。

诗歌鉴赏:

《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以西湖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一起游玩的愉悦心情。诗中描绘了骑马游览的场景,绿杨堤、清水、花丛,相互映衬,展现了西湖的美丽与宁静。尤其是“鞭影堕清泚,乌帽入花翠”,通过生动的描写,突出了景色的灵动与色彩的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通过“老龙拿半空,九里作青吹”,进一步描绘了湖面上的风景,暗示了自然的力量与生机。最后的两句则引入了哲理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感受的深刻理解,体现了许由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反映了隐士的生活理想。

整首诗意象生动,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跨马绿杨堤,左右临无地。”: 诗人骑马在绿杨树荫下的堤岸上,四周是开阔的水面,描绘出一种悠闲的游览状态。
  • “鞭影堕清泚,乌帽入花翠。”: 马鞭的影子映在清澈的水面上,黑色的帽子映入五彩的花丛中,生动描绘了游玩的情景。
  • “老龙拿半空,九里作青吹。”: 老龙在空中盘旋,吹起清风,展现了湖面的广阔与生机。
  • “闻声类击竹,心与景相值。”: 听到的声音如竹子被击打,心灵与眼前的景象交融,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感应。
  • “许由厌瓢鸣,渠未领真意。”: 许由对瓢鸣的厌倦,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未能领悟自然的真正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 “老龙拿半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绘湖中的生灵,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 在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 意象: 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内心的感悟,反映了他追求宁静与超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杨: 象征生命与活力。
  • 清泚: 代表纯净与宁静。
  • 花翠: 象征美丽与鲜艳的生活。
  • 老龙: 代表自然的力量与灵动。
  • 瓢鸣: 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生活的简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跨马绿杨堤”中的“跨马”意思是什么?
    A) 骑马
    B) 跑步
    C) 走路

  2. “老龙拿半空”中的“老龙”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动物
    B) 湖中的生灵
    C) 诗人的朋友

  3.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厌倦?
    A) 瓢鸣
    B) 自然
    C) 朋友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的结合。
  • 李白的《庐山谣》:表现山水之美与个人情怀的浑然一体。

诗词对比:

  • 比较葛立方的《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
    • 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葛立方更注重游玩的轻松氛围,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隐逸的宁静与深邃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古典诗词精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