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

时间: 2025-01-11 09:48:15

天竺古浮屠,孤云一鸟径。

去天真尺五,峻步欲乘兴。

石壁半空立,略彴引危嶝。

山底禽衔花,石罅僧入定。

请从三昧起,林外有疏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
作者:葛立方〔宋代〕

天竺古浮屠,孤云一鸟径。
去天真尺五,峻步欲乘兴。
石壁半空立,略彴引危嶝。
山底禽衔花,石罅僧入定。
请从三昧起,林外有疏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在游玩时的感受。开头提到“天竺古浮屠”,指的是古老的寺庙,孤云和飞鸟在空中自由穿行。接着提到从天边到脚下的距离,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希望。诗中描述了高耸的石壁和险峻的山峰,给人一种心惊的感觉。又提到在山脚下,有鸟儿叼着花朵,而石缝中的僧人正在默默修行。最后一句邀请大家从三昧(禅定)中醒来,听到林外传来的钟声,表达了对宁静和美的向往。

注释

  • 天竺:指的是印度,古代常用此名来指代佛教文化。
  • 浮屠:即塔,这里指佛教的寺庙或塔。
  • 孤云一鸟径:形容空中孤独的云朵和飞鸟,形成了一条空中的小路。
  • 峻步:形容步伐坚定而有力。
  • 三昧:佛教用语,指一种深层次的禅定状态。
  • 疏磬:指敲击的钟声,通常用于寺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八月,正值盛夏时节,诗人和同舍的朋友们游览西湖,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心中流露出对自然和佛教哲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美丽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提及“天竺古浮屠”,即引入了佛教文化,传达出诗人在游历中领悟到的哲学思考。孤云和飞鸟的意象,给人一种自由和洒脱的感觉,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洒脱与超然。接下来的描写中,峻峭的山壁和鸟衔花的景象,形成了震撼与柔美的对比,展示了自然的多样性和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最后,诗人邀请朋友们从禅定中回归,听到林外的钟声,象征着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对生活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音乐般的韵律,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让人沉浸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中。诗人用如画的意象和富有哲理的思考,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境界,展现了宋代山水诗的高雅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竺古浮屠:提到古老的佛教寺庙,表达出对文化的敬仰。
  2. 孤云一鸟径:描绘自然的宁静,表现诗人的闲适心境。
  3. 去天真尺五:体现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向往,距离感。
  4. 峻步欲乘兴:表明心情激动,想要深入探索的渴望。
  5. 石壁半空立:描写自然的险峻,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
  6. 略彴引危嶝:表现出自然的美丽和危险并存。
  7. 山底禽衔花:生动描绘了自然景象,鸟儿与花的和谐。
  8. 石罅僧入定:展现出修行者的宁静与对佛教文化的反思。
  9. 请从三昧起:邀请同伴从沉思中回归现实。
  10. 林外有疏磬:钟声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清幽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孤云一鸟径”描绘出自由与洒脱的意象。
  • 对仗:如“石壁半空立,略彴引危嶝”,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自然景物(山、水、鸟、花)传达情感,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哲学的理解,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天竺: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宁静。
  • 浮屠:代表着对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 孤云与鸟:象征自由与灵魂的追求。
  • 石壁与山:反映自然的雄伟与险峻。
  • 僧与花: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天竺古浮屠”中的“天竺”指的是哪个文化?

    • A. 中国
    • B. 日本
    • C. 印度
    • D. 韩国
  2. 诗中提到的“疏磬”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钟声
    • C. 山的名字
    • D. 佛教的经典
  3. 诗人邀请同伴“从三昧起”,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从沉睡中醒来
    • B. 从冥想中回归
    • C. 从旅行中归来
    • D. 从工作中放松

答案

  1. C. 印度
  2. B. 钟声
  3. B. 从冥想中回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描绘西湖,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也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这两首诗与葛立方的作品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