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时间: 2025-01-26 01:04:18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从军行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白话文翻译:

在塞北,胡地的霜降下,营州请求援兵救助。 夜晚偷偷地行军,将军的马也因为长途跋涉而瘦弱。 刀光映照着边塞的月亮,战阵的色彩明亮如同白昼。 传闻敌人遍布山野,已经与前锋部队展开了战斗。

注释:

  • 塞北:指中国北方的边塞地区。
  • 胡霜:指北方民族地区的霜。
  • 营州: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
  • 索兵救:请求援兵救助。
  • 偷道行:秘密地行军。
  • 刀光照塞月:刀光在月光下闪耀。
  • 阵色明如昼:战阵的景象明亮如同白天。
  • 传闻贼满山:听说敌人遍布山野。
  • 已共前锋斗:已经与前锋部队展开了战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国辅,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以边塞诗著称,反映了唐代边疆的军事生活和士兵的艰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士兵在寒冷的夜晚秘密行军,准备与敌人作战的情景。诗中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紧张的氛围,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勇敢。

诗歌鉴赏:

这首《从军行》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士兵在严酷环境下的行军和备战情景。诗中“塞北胡霜下”一句,即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艰苦的边塞世界。而“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艰苦和紧张的氛围,展现了士兵们不畏艰难、秘密行军的决心和勇气。后两句“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和“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则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战场的明亮和敌人的众多,以及士兵们已经准备好与敌人正面交锋的决心。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塞北胡霜下”:开篇即设定了一个寒冷的边塞环境,胡霜象征着北方的严寒和艰苦。
  • “营州索兵救”:说明了边塞地区需要援兵,增加了紧迫感。
  • “夜里偷道行”:描绘了士兵们在夜晚秘密行军的情景,增加了诗的神秘和紧张感。
  • “将军马亦瘦”:通过将军的马瘦弱,反映了行军的艰辛和物资的匮乏。
  • “刀光照塞月”:用刀光映照月光,形成了一种冷冽而明亮的视觉效果。
  • “阵色明如昼”:夸张地描述了战阵的明亮,增强了战斗的紧张气氛。
  • “传闻贼满山”:通过传闻,增加了敌人的威胁感。
  • “已共前锋斗”:表明士兵们已经与敌人展开了战斗,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刀光照塞月”中的“刀光”比喻士兵的武器,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夸张:“阵色明如昼”夸张地描述了战阵的明亮,增强了战斗的紧张气氛。
  • 对比:通过“夜里偷道行”与“阵色明如昼”的对比,突出了行军的秘密性和战斗的公开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边塞士兵的勇敢和决心,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行军和备战。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紧张的氛围,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勇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霜:象征北方的严寒和艰苦。
  • 刀光:象征士兵的武器和战斗的紧张。
  • 塞月:象征边塞的孤独和寒冷。
  • 阵色:象征战阵的明亮和战斗的紧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塞北胡霜下”中的“胡霜”指的是什么? A. 北方的霜 B. 南方的霜 C. 东方的霜 D. 西方的霜

  2. 诗中“夜里偷道行”描绘了什么情景? A. 士兵们在白天行军 B. 士兵们在夜晚秘密行军 C. 士兵们在夜晚休息 D. 士兵们在夜晚战斗

  3. 诗中“刀光照塞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对比 D. 拟人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崔国辅的《从军行》都是边塞诗,但前者更多地表达了对边塞风光的赞美和对士兵的同情,而后者则更侧重于描绘战斗的紧张和士兵的勇敢。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