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诗二首·其二》

时间: 2025-04-29 01:39:21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织锦犹未成,蛩声入罗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织锦犹未成,蛩声入罗幕。

白话文翻译: 楼上的桃李树显得有些稀疏,池塘边的芙蓉花也纷纷凋落。织锦的工作还未完成,蟋蟀的叫声已经传入了罗幕之中。

注释:

  • 楼头:楼上。
  • 桃李疏:桃李树的枝叶稀疏,暗示着季节的变化或景物的凋零。
  • 池上:池塘边。
  • 芙蓉落:芙蓉花凋落,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 织锦:指织造精美的丝织品,这里可能比喻女子的手工活或美好的事物。
  • 蛩声:蟋蟀的叫声。
  • 罗幕:用轻薄丝织品制成的帷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国辅,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和景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描述一个秋日的景象,通过楼头桃李的稀疏和池上芙蓉的凋落,表达了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易逝的哀愁。织锦未成和蛩声入罗幕,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哀怨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日的哀怨图景。楼头的桃李稀疏和池上的芙蓉凋落,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化,也隐喻了美好事物的消逝。织锦未成,暗示了未完成的美好愿望或工作,而蛩声入罗幕,则增添了一种孤寂和哀愁的氛围。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易逝的深刻感慨,展现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哀怨情感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头桃李疏”:楼上的桃李树枝叶稀疏,暗示着秋天的到来或景物的凋零,表达了时光流逝的哀愁。
  • “池上芙蓉落”:池塘边的芙蓉花凋落,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加深了哀怨的情感。
  • “织锦犹未成”:织造精美的丝织品还未完成,可能比喻女子的手工活或美好的事物未完成,增添了未完成的遗憾。
  • “蛩声入罗幕”:蟋蟀的叫声传入轻薄的罗幕之中,增添了一种孤寂和哀愁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桃李的稀疏和芙蓉的凋落,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
  • 拟人:蛩声入罗幕,赋予蟋蟀的叫声以人的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易逝的哀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和对未完成事物的遗憾,展现了哀怨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桃李疏: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景物的凋零。
  • 芙蓉落: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 织锦未成:象征着未完成的美好愿望或工作。
  • 蛩声入罗幕:增添了孤寂和哀愁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楼头桃李疏”中的“疏”指的是什么? A. 桃李树枝叶茂密 B. 桃李树枝叶稀疏 C. 桃李树开花 D. 桃李树结果
  2. “池上芙蓉落”中的“芙蓉”指的是什么? A. 荷花 B. 梅花 C. 菊花 D. 桃花
  3. “织锦犹未成”中的“织锦”可能比喻什么? A. 女子的手工活 B. 战争 C. 旅行 D. 学习
  4. “蛩声入罗幕”中的“蛩声”指的是什么? A. 鸟叫声 B. 风声 C. 蟋蟀叫声 D. 雨声

答案:1. B 2. A 3. A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崔国辅的其他诗作,如《怨诗二首·其一》,以及唐代其他诗人的秋日哀怨诗,如杜甫的《秋兴八首》等。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秋兴八首》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秋日的景象,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崔国辅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的哀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 《唐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