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豫停仙跸,登临对晚晴。川凫连倒影,岩鸟应虚声。野奏风成曲,山居云作缨。今朝丘壑上,高兴小蓬瀛。
白话文翻译:
皇帝游赏的队伍停下,我登上高处欣赏晚霞。河中的野鸭与倒影相连,山岩上的鸟儿回应着虚幻的声音。野外风吹奏成曲,山中居住的云彩像系着缨带。今天在这山丘沟壑之上,心情愉悦如同身处小蓬莱仙境。
注释:
- 游豫:指皇帝出游。
- 仙跸:指皇帝的车驾。
- 登临:登上高处。
- 川凫:河中的野鸭。
- 岩鸟:山岩上的鸟。
- 虚声:空灵的声音。
- 野奏风成曲:野外风吹动,仿佛奏出乐曲。
- 山居云作缨:山中的云彩像系着缨带。
- 丘壑:山丘沟壑。
- 小蓬瀛:小蓬莱,传说中的仙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崇(650-721),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清廉著称。他的诗歌多反映政治生涯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姚崇在洛阳城侍宴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仙境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洛阳城侍宴时,登上高处欣赏晚霞的情景。诗中,“川凫连倒影,岩鸟应虚声”一句,通过对野鸭和山鸟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而“野奏风成曲,山居云作缨”则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两句“今朝丘壑上,高兴小蓬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以及对仙境的向往,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游豫停仙跸”,点明了皇帝出游的场景,停下的车驾增添了庄严感。
- “登临对晚晴”,作者登上高处,面对晚霞,心情愉悦。
- “川凫连倒影”,野鸭与倒影相连,形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
- “岩鸟应虚声”,山鸟回应着空灵的声音,增添了诗意。
- “野奏风成曲”,风吹动仿佛奏出乐曲,赋予了自然以音乐性。
- “山居云作缨”,山中的云彩像系着缨带,形象生动。
- “今朝丘壑上”,作者身处山丘沟壑之上,心情愉悦。
- “高兴小蓬瀛”,将当下的美景比作小蓬莱仙境,表达了作者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野奏风成曲”,将风赋予了奏乐的能力。
- 比喻:如“山居云作缨”,将云彩比作系着缨带。
- 对仗:如“川凫连倒影,岩鸟应虚声”,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仙境的向往,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川凫:河中的野鸭,象征自然的宁静。
- 岩鸟:山岩上的鸟,象征自然的和谐。
- 风:象征自然的音乐性。
- 云:象征自然的变幻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川凫连倒影”中的“川凫”指的是什么? A. 河中的野鸭 B. 山中的鸟 C. 河中的鱼 D. 山中的兽
-
诗中“野奏风成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的最后一句“高兴小蓬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现实的失望 B. 对自然的欣赏 C. 对仙境的向往 D. 对政治的忧虑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诗词对比:
- 姚崇的《故洛阳城侍宴应制》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姚崇的诗更多了一层对仙境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姚崇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