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

时间: 2025-01-10 22:30:15

芳草芊芊没马蹄,春光最好帝城西。

桃花浪暖鱼苗长,杨柳阴深燕子低。

一片明湖如镜朗,几重远岫与云齐。

雅游终日浑忘倦,缓促香轮月满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芳草芊芊没马蹄,
春光最好帝城西。
桃花浪暖鱼苗长,
杨柳阴深燕子低。
一片明湖如镜朗,
几重远岫与云齐。
雅游终日浑忘倦,
缓促香轮月满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游的美好景象。草地上绿草如茵,马蹄声已不见,春光在京城西边最为迷人。桃花在温暖的春风中盛开,鱼儿在浪花中游动,杨柳在阴影中低垂,燕子在空中飞翔。一片明净的湖面如同明镜般平静,远处的山峦与云朵交相辉映。游玩一整天,忘却了疲倦,轻缓的船只在满月下缓缓驶过溪流。

注释

  • 芳草:指春天的草,形容生机勃勃的景象。
  • 芊芊: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 没马蹄:表示草地上没有马蹄声,意指环境的宁静。
  • 桃花浪暖:桃花在春风中摇曳,温暖的气候促进了鱼苗的生长。
  • 杨柳阴深:杨柳树的树荫深邃,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一片明湖如镜朗:湖面清澈,宛如明镜,形象地描绘了湖的宁静。
  • 雅游:高雅的游玩,指的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恽珠,字子淇,号澄观,清代诗人,原籍江苏,生活在明末清初,时局动荡之际,他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作品以山水诗和咏物诗为主,常常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恽珠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游历于京城附近,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借此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畅快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春游》展现了清新明朗的春日景象,诗人在游历中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生命的活力。开篇即以“芳草芊芊”描绘出春草的生机,接着通过对桃花、杨柳、湖水的描写,渲染出一幅生动的春游图景。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春天的温柔与美丽,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饱含着生机与活力。

在结构上,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繁华与生机,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诗人的悠闲心态与对生活的愉悦感受,体现出一种“雅游”的境界。诗中“雅游终日浑忘倦”一句,更是将诗人那种忘却烦恼、沉浸于自然之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用词精炼,意象鲜明,展现了春日游玩的乐趣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来令人心向往之,仿佛置身于那春意盎然的美好时光之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芳草芊芊没马蹄:春天的草地长得繁茂,马蹄声消失,表明环境的宁静与自然的生机。
  2. 春光最好帝城西:春天的光景在京城西边最为美丽,暗示着诗人对这一自然景观的喜爱。
  3. 桃花浪暖鱼苗长:桃花在微风中摇曳,温暖的气候促进了鱼苗的生长,描绘了春天的生机。
  4. 杨柳阴深燕子低:杨柳的阴影深邃,燕子低飞,给人一种柔和、宁静的感觉。
  5. 一片明湖如镜朗:湖面清澈,宛如明镜,反映出周围的景色,象征着清明与宁静。
  6. 几重远岫与云齐:远处的山峦与云彩相连,展现出一种辽阔的景象。
  7. 雅游终日浑忘倦:在优雅的游玩中,诗人忘却了疲倦,表现出对自然的陶醉与享受。
  8. 缓促香轮月满溪:船只缓缓行驶,月光洒在溪水上,形成了美丽的画面,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湖如镜”,通过比喻手法加强了湖面的清澈与宁静。
  • 拟人:如“桃花浪暖”,赋予桃花以人的特性,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杨柳阴深燕子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展现了春日游玩的愉悦心情,诗中蕴含着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享受,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草: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桃花:象征美好与爱情。
  • 杨柳:象征柔情与温柔。
  • 明湖:象征宁静与清澈。
  • 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春光最好帝城西”是指哪里的春景? A. 北京东边
    B. 北京西边
    C. 南京
    D. 上海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芳草芊芊没马蹄”是表达了环境的__与春天的__

  3. 判断题:此诗主要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B
  2. 宁静;生机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游山西村》——陆游
  2.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游》与《游山西村》: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但《游山西村》更侧重于山水的描写,而《春游》则着重于春日游玩的情景。
  • 《春游》与《春望》:两首诗皆以春天为背景,但《春望》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而《春游》则表现了对自然的享受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