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靖海寺》

时间: 2025-01-10 22:09:24

郭外寻春踏翠峰,榴环古寺尚留踪。

北园梦断萦花蝶,东海归来贮钵龙。

面面豁开圆觉路,声声敲破指迷钟。

谈禅半日閒分我,洞在诸天第几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游靖海寺
作者: 章甫 〔清代〕

郭外寻春踏翠峰,
榴环古寺尚留踪。
北园梦断萦花蝶,
东海归来贮钵龙。
面面豁开圆觉路,
声声敲破指迷钟。
谈禅半日閒分我,
洞在诸天第几重。

白话文翻译:

在城郭之外寻春,登上青翠的山峰;
那古老的寺庙仍留有花榴的痕迹。
在北园里,梦已破碎,花间蝴蝶萦绕;
从东海归来,心中装满了龙的梦想。
每一个方向都豁然开朗,通往圆觉之路;
每一声声响都敲破了我心中的迷惑。
与人谈禅,半日的闲暇让我分开了烦恼;
那高高的洞天在诸天之中究竟有几重?

注释:

  • 郭外:即城郭之外,指城市的边缘地带。
  • 榴环:指石榴花,榴的花环。
  • 梦断:梦想破灭。
  • :徘徊,缭绕。
  • 贮钵龙:贮藏着龙的意象,可能是指一种精神或信仰的象征。
  • 豁开:豁然开朗,形容明白无误。
  • 圆觉路:指通往圆满觉悟的道路。
  • 指迷钟:比喻指引人们破除迷惑的声音。
  • 谈禅:讨论禅宗哲理。
  • 洞在诸天第几重:指对禅的更深层次的探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章甫,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平易近人而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天,诗人游览靖海寺,观察自然景观,并在此过程中思考人生和禅理,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诗歌鉴赏:

《春游靖海寺》是一首描写春日游览景致与内心感悟的诗篇。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与古寺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开篇的“郭外寻春踏翠峰”描绘了春日的美好,诗人走出城市,寻找自然的清新与宁静。接下来的“榴环古寺尚留踪”则暗示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历史之间的深厚联系。

在北园的“梦断萦花蝶”中,诗人不仅描绘了花间的蝴蝶,更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梦境的破灭,透出一丝淡淡的哀愁。而“东海归来贮钵龙”则赋予作品一种神秘色彩,象征着心灵的追求与对理想的渴望。转而“面面豁开圆觉路”,诗人似乎在此找到了通往觉悟的道路,表明他对禅宗哲理的探求和体悟。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及宗教的深邃理解。最后一句“洞在诸天第几重”则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鼓励人们去探索更为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郭外寻春踏翠峰”:描绘诗人在城外寻春的场景,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向往。
    2. “榴环古寺尚留踪”:提到古寺与花榴,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痕迹。
    3. “北园梦断萦花蝶”:转入内心的思考,梦的破灭与蝴蝶的飞舞形成对比,表现人生的无常。
    4. “东海归来贮钵龙”:暗示心灵的追求与理想的寄托,龙象征着力量与信仰。
    5. “面面豁开圆觉路”:象征着对觉悟的领悟,内心的明朗与清晰。
    6. “声声敲破指迷钟”:声音的力量,象征着寻找真理的过程。
    7. “谈禅半日閒分我”:与人讨论禅理,体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闲适。
    8. “洞在诸天第几重”:发人深省,反映出对深层次真理的探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贮钵龙”比喻对理想的追求。
    • 对仗:如“梦断萦花蝶”与“归来贮钵龙”,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如“声声敲破指迷钟”,赋予声音以情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自然、内心的探求以及对觉悟的追求,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反思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新的开始与生命的活力。
  • 古寺:代表着文化与历史的积淀。
  • 蝴蝶:象征着梦境与自由,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的短暂。
  • :象征着力量与理想,寄托诗人对心灵的渴求。
  • :代表着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郭外”指的是哪里?

    • A. 城市内部
    • B. 城郭之外
    • C. 海边
    • D. 山顶
  2. “榴环古寺”中的“榴”指的是哪种花?

    • A. 玫瑰
    • B. 石榴
    • C. 桃花
    • D. 梅花
  3. “梦断萦花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哀愁
    • C. 生气
    • D. 迷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章甫的《春游靖海寺》均围绕春天的主题,但杜甫更多表现的是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思考,而章甫则强调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