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指西陵外,沧波去几程。
独行山雪下,孤泊夜潮生。
问路寒林迥,移舟宿雁惊。
到逢天竺客,为话别来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我家的方向在西陵之外,沧海的波涛把我送往何处?
在山中独自行走,雪花纷飞,夜晚潮水涌来,我孤独地停泊在岸边。
我在寒冷的森林中询问路径,划动小舟时惊起了栖息的雁群。
偶然遇见了来自天竺的客人,我们聊起了离别的情感。
注释:
- 家指:家乡的方向。
- 西陵:地名,指西陵山,位于今浙江省。
- 沧波:广阔的海洋。
- 独行:独自一人行走。
- 山雪下:山上飘落的雪。
- 孤泊:孤独地停泊。
- 夜潮:夜晚的潮水。
- 寒林迥:寒冷的树林幽静而遥远。
- 宿雁:栖息的雁群。
- 天竺客:指来自天竺(古印度)的客人。
典故解析:
“天竺”指的是古代对印度的称呼,表明诗人可能与异国文化有接触,体现了当时的海上交流与文化交融现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智仁是宋代的一位僧人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悟,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送别友人何辂归家的时候,体现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自然景色的感慨。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际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开头两句以“家指西陵外,沧波去几程”引入,勾勒出远行的背景,表达了对远方的思考与不安。随后“独行山雪下,孤泊夜潮生”描绘了诗人孤独的状态,山雪与潮水的意象相互辉映,营造出一种冷清而孤寂的气氛。接下来的“问路寒林迥,移舟宿雁惊”则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彷徨与无助,寒林与栖雁的对比,突显出自然的冷漠与人情的温暖。最后一句“到逢天竺客,为话别来情”则引入了他人与文化的交织,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共鸣与思念。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使得诗意愈加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家指西陵外:诗人指向家乡,表达思乡之情。
- 沧波去几程:对出发后的无尽旅程感到茫然。
- 独行山雪下:独自走在雪山中,表现出孤独。
- 孤泊夜潮生:夜晚潮水涌起,增添了孤独感。
- 问路寒林迥:在冷清的森林中询问方向,体现孤独与无助。
- 移舟宿雁惊:划船时惊起栖息的雁群,象征着人与自然的互动。
- 到逢天竺客:遇见了来自天竺的客人,带来新的文化交流。
- 为话别来情:聊起离别的情感,表达人际关系的温暖。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问路寒林迥,移舟宿雁惊”形成对仗工整的句式。
- 意象:山雪、潮水、寒林等意象描绘自然,烘托情感。
- 比喻:用“沧波”引申为人生的艰难旅程。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旅途的感慨,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意象分析:
- 西陵:象征故乡,承载着思乡情。
- 沧波:代表旅途的艰辛与不可预测。
- 山雪:孤独与寒冷的象征。
- 夜潮: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寒林:代表冷清与孤独的环境。
- 天竺客:文化交流的象征,体现着开放与包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的家乡方向是哪个地方?
A. 南方
B. 西陵
C. 东边 -
诗中提到“夜潮生”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孤独
C. 喜悦 -
“天竺客”指的是哪个地方的客人?
A. 日本
B. 印度
C. 朝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通过月光与夜景的描绘,渲染了浓厚的离愁。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描写送别情景,融入自然景色,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