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道观》
时间: 2025-01-11 10:02: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青道观
作者: 屠湘之 〔清代〕
镇日困丹铅,乘暇骋幽兴。
春风荡芳陌,送我入名胜。
长松荫蔽亏,遥见红樯映。
霞宫赫宏敞,绛阙穆深靓。
高台树杰构,宛转缘危磴。
层梯怯步虚,绝顶恣目骋。
平原何清旷,百里一览竟。
西望接郡城,溪流明可证。
去岁事方殷,戎马由此径。
下界喧钲鼙,上方韵钟磬。
岂繄呵护功,或亦幸而剩。
惊魂甫帖息,报赛复纷竞。
彼氓固何知,尔牧盖深儆。
谅非出世仙,将毋前车镜。
白话文翻译
整日困于丹铅之中,趁闲暇游览幽静的地方。
春风拂过芳香的小路,带我进入名胜之地。
高大的松树遮蔽了阳光,远处隐约看到红色的帆影。
霞光四溢的宫殿宽敞明亮,红色的阙楼庄严深邃。
高台建筑巍峨壮观,曲折的小路通向陡峭的台阶。
层层梯子让我心生畏惧,登顶之后可以尽情地眺望。
平原何其开阔,百里之内尽收眼底。
向西望去可以看到郡城,溪水清澈明亮,足以作证。
去年的事情仍历历在目,征战的马队曾经走过这里。
尘世间的喧嚣声声入耳,天上则传来悠扬的钟声。
这岂是我能加以呵护的功劳,也许只是幸运的剩余。
心神刚刚平静下来,比赛的回音又纷纷而来。
那些平民百姓根本不知情,而你们的牧者却深感警惕。
我想我并不是出世的仙人,切莫重蹈前人的覆辙。
注释
- 丹铅: 指炼丹用的铅,象征着炼丹的苦闷与无奈。
- 幽兴: 指幽静的兴致,表示作者在闲暇时的游览情趣。
- 绛阙: 形容宫殿的红色门阙,表达了建筑的宏伟与庄严。
- 喧钲鼙: 喧闹的鼓声和战鼓,反映了战争的喧嚣与紧张。
- 岂繄呵护功: 意为这并非我所能保护的成果。
- 彼氓固何知: 意为那些平民百姓又如何知道这些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屠湘之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游览以及个人情感,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游青道观》写于作者闲暇之际,反映了他在游览名胜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与人世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青道观的美景,表现出诗人对超脱尘世的渴望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游青道观》是一首描绘美丽自然景色与人世间纷扰的诗作。全诗以游览青道观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名胜的向往。诗的开头便以“镇日困丹铅”引入,表达了诗人身处炼丹之地的苦闷与无奈,而后转入游览的愉悦和春风的轻柔,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如“长松荫蔽亏”、“霞宫赫宏敞”,展现了青道观的壮丽与神秘。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既有自然景色的描写,又有对人文景观的赞美,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热情。
在描绘景色的同时,诗人也不忘反思人生,提及“去岁事方殷,戎马由此径”,暗示着人生的变迁与战乱的无情。诗的最后,诗人抒发了对世俗的思考,表达了对平民百姓无知的惋惜和对自身处境的警醒,显示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镇日困丹铅: 整天困在炼丹的环境中,表现出一种焦虑和渴望逃离的心理。
- 乘暇骋幽兴: 利用空闲时间,放飞心情,暗示着对自然的向往。
- 春风荡芳陌: 春风轻拂芳香的小路,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景象。
- 送我入名胜: 自然的美景将我引入名胜之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长松荫蔽亏: 高大的松树遮蔽了阳光,形象地表现了青道观的环境。
- 遥见红樯映: 远处看到红色的船帆,增添了一种生动的气氛。
- 霞宫赫宏敞: 描绘了宏伟的宫殿,表达出对美好建筑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使语言更加优美。
- 拟人: 用春风等自然元素来表达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青道观的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深刻思考。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世的感悟,体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道观: 象征着道教文化与精神追求。
- 春风: 代表着生机与希望,暗示着新生与变化。
- 松树: 常见于山水诗中,象征坚韧与长寿。
- 红樯: 象征远航与探索,表现出诗人的冒险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屠湘之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
"镇日困丹铅"中的“丹铅”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药材
- B. 炼丹的材料
- C. 一种金属
- D. 一种矿石
-
诗中提到的“高台”象征了什么?
- A. 诗人的高度追求
- B. 地理位置的高低
- C. 人生的艰辛
- D. 自然的险峻
答案
- C. 清代
- B. 炼丹的材料
- A. 诗人的高度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登高》与《游青道观》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侧重于抒发个人的忧愁与孤独,而后者则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哲理的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却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屠湘之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