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骑鹤仙翁去不还,空留禅榻隐重关。
九天人在虚无里,三祝声疑杳霭间。
月冷霓裳窥树色,岚深蜗篆集苔斑。
坐临磐石耽清赏,耕凿何须更买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位骑鹤而去的仙翁再也不返回,唯留禅榻隐匿于重重山关之中。九天之上的神人隐身于虚无之间,三声祝福似乎在薄雾中隐约传来。月光冷冷,霓裳在树影中悄然探出,深山的岚气如蜗牛的印迹般在苔藓上聚集。我坐在磐石上,沉醉于清幽的赏玩之中,耕耘和凿山的事何必再去追求呢?
注释:
- 骑鹤:指乘坐鹤,常用来比喻仙人或隐士。
- 仙翁:指仙人年长者,带有尊敬之意。
- 禅榻:指禅修用的床榻。
- 虚无:形容无形、无影的状态。
- 三祝声:指祝福的声音,可能与道教的祝祷有关。
- 霓裳:指华丽的衣服,常用来描绘仙女的衣着。
- 岚深蜗篆:岚气弥漫,蜗牛印记在苔藓上的景象。
- 磐石:坚固的石头,象征稳定和安宁。
- 耕凿:耕种和开凿山石,象征世俗生活的辛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震,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山水、隐逸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常有道教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一个宁静的时刻,诗人可能在山中修行,感受到世外桃源的宁静,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尘世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华封仙榻》是一首典型的道教风格的诗,表现了诗人对仙人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诗开头即以“骑鹤仙翁”引出,立刻营造出一种脱俗的氛围,仙人似乎已经脱离了尘世,留下一片空灵的禅榻,暗示了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接着,诗人描绘了虚无中的九天之人,似乎在暗示着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尘世的疏离。
在这首诗中,“月冷霓裳窥树色”一句展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月光洒下,霓裳轻轻探出,暗示着一种美丽而又冷清的境界。最后两句“坐临磐石耽清赏,耕凿何须更买山”则是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物质追求的反思,强调内心的满足与宁静比追求世俗财富更为重要。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悠远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自由、清净生活的追求,体现了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骑鹤仙翁去不还:描绘一位骑鹤的仙人,暗示他已经离开人间,再也不会回来,表现了永恒的孤独。
- 空留禅榻隐重关:留下的禅榻隐匿在重重关山之中,象征着修行的安静与隐秘。
- 九天人在虚无里:神人似乎隐匿于无形之中,暗示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三祝声疑杳霭间:祝福的声音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 月冷霓裳窥树色:月光冷冷,霓裳在树影中探出,体现了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
- 岚深蜗篆集苔斑:深山的岚气与蜗牛印记在苔藓上,表现了自然的细腻与和谐。
- 坐临磐石耽清赏:诗人在磐石上坐着,沉浸在清幽的美景中。
- 耕凿何须更买山:强调内心的满足,认为不必再去追求物质的财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仙人比作骑鹤者,表现超脱。
- 拟人:月光、霓裳等被赋予人性的活动,增强诗意。
- 对仗:如“空留禅榻隐重关”,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反映了道教思想中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鹤:象征长寿与超脱。
- 禅榻:象征修行与内心的沉静。
- 虚无:象征理想境界与超凡脱俗。
- 月光:象征清冷与孤独的美。
- 磐石:象征稳定和宁静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骑鹤仙翁”指的是: A. 一位普通的老人
B. 仙人
C. 一位骑士
D. 诗人自己 -
“月冷霓裳窥树色”表达了: A. 月光的温暖
B. 霓裳的美丽
C. 寒冷的孤独感
D. 树木的茂盛 -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世俗的抱怨
D. 对爱情的思考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林震: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放与奔放,而林震则更加注重内心的宁静与隐逸。
- 王维的山水诗与林震的作品相似,均强调自然的美和人的情感,但王维更侧重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