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大慈寺啸翁开士》

时间: 2025-01-11 06:01:15

挂锡云飞处,心闲境亦闲。

万缘空俗想,一钵饱松关。

身幻从兹化,风高未许攀。

繁华满眼底,付与水潺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大慈寺啸翁开士
史守之〔宋代〕

挂锡云飞处,心闲境亦闲。
万缘空俗想,一钵饱松关。
身幻从兹化,风高未许攀。
繁华满眼底,付与水潺潺。

白话文翻译:

在高挂锡杖的云雾之中,我的心也因此而变得悠闲宁静。
万千俗事都已空荡荡,一碗清汤足以让我满足。
身体的幻影从此化为虚无,面对高风我不再攀附。
眼前的繁华尽收眼底,最后都交给潺潺流水去流逝。

注释:

  • 挂锡:指挂着锡杖,表示僧人出行或修道。
  • 云飞处:在云雾飘飞的地方,形容环境的清幽。
  • 万缘:万般缘分,指世俗的事物和牵挂。
  • 空俗:空洞的世俗,表示对世俗事务的超然态度。
  • 一钵:指一碗清汤,象征简单的生活需求。
  • 松关:松树环绕的地方,象征清幽的环境。
  • 身幻:身体的幻影,指身外之物的虚幻性。
  • 风高:高风,指高尚的风范或境界。
  • 繁华:世间的繁华、热闹。
  • 水潺潺:流水声,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守之(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主张清新脱俗的诗风,常以山水、禅理为题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大慈寺,诗人受寺庙环境及禅理的启发,抒发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表达了自己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开头两句“挂锡云飞处,心闲境亦闲”,通过“挂锡”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心境与闲适的生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使得心境与环境相互映衬。

接下来的“万缘空俗想,一钵饱松关”,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物欲的放下,象征着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诗人用“一钵”来代表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反映出他内心的丰盈和满足。接着,诗人以“身幻从兹化,风高未许攀”表达了对自我存在的消解,体现出对高尚境界的向往,同时也传达了对世俗攀附的拒绝。

最后一句“繁华满眼底,付与水潺潺”,通过“水潺潺”的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诗人在此将繁华与流水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漠然与放下,最终达到一种超然自得的境界。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而富有哲理,深刻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禅宗思想与人生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挂锡云飞处:描绘诗人身处高远之地,象征其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
  2. 心闲境亦闲:心境的宁静反映了环境的和谐,强调内外一致的状态。
  3. 万缘空俗想:表明对世俗纷扰的看破与不再挂念。
  4. 一钵饱松关:用简单的饮食体现内心的满足与宁静。
  5. 身幻从兹化:强调身体的虚幻,指向一种超脱的境界。
  6. 风高未许攀:对高风的向往,但不愿意追逐。
  7. 繁华满眼底:世间的繁华尽在眼前,暗示着内心的平静。
  8. 付与水潺潺:将过往的繁华交给流逝的时间,表现出无所挂念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一钵”比喻简单的生活。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水潺潺”这一意象,传达流逝与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示了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锡杖:象征和尚的修行与清净。
  • 云飞:代表自由与飘逸的生活态度。
  • 松关:象征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
  • 水潺潺: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挂锡”主要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僧人的出行
    c) 诗人的心情

  2. “一钵饱松关”中,“一钵”象征着: a) 丰富的物质
    b) 朴素的生活
    c) 节制的饮食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繁华的追求
    b) 对世俗的淡泊
    c)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1. b) 僧人的出行
  2. b) 朴素的生活
  3. b) 对世俗的淡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赠大慈寺啸翁开士》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但史守之更强调对世俗的超越,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