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

时间: 2025-01-22 23:58:00

不见堂上亲,空树堂下草。

夏来风雨繁,离披数丛老。

日暮欲忘忧,搴芳转伤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见堂上亲,空树堂下草。
夏来风雨繁,离披数丛老。
日暮欲忘忧,搴芳转伤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诗中写到在堂上没有见到亲人,空荡荡的树下只有萱草。夏天来临,风雨频繁,草木的离散和衰老让我感到更加强烈的孤独。黄昏时分,试图忘却忧愁,却在采摘芳草时又触动了心中伤痛。

注释:

字词注释:

  • 堂上亲:指在家中亲人。
  • 空树:树木空荡荡,没有生气。
  • 堂下草:指庭院下的草,象征孤独与荒凉。
  • 离披:形容草木凋零、散落的样子。
  • 搴芳:采摘芳草的意思。
  • 伤抱:触及伤痛,心中感到痛苦。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萱草”在古代常被视为忘忧草,能让人忘却烦恼。萱草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母亲和思念,也体现了对亲情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 1336-1370),明代著名的诗人,与杨谨、宋濂等人并称为“明初三大家”。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作品多以抒情为主,注重情感的表达。

创作背景:
《萱草》写于作者思念亲人的背景下,表现了高启对家庭和亲情的深切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们离散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萱草》是一首抒发思乡情感的诗,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诗的开头以“堂上亲”开篇,展现出家中亲人缺席的孤寂感,随之以“空树堂下草”描绘出庭院的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接着,诗人将夏日的风雨描绘得淋漓尽致,表现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在风雨中,草木的凋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亲人的远离,令情感愈发深沉。最后一句“日暮欲忘忧,搴芳转伤抱”则是对心中忧伤的直白表达,尽管试图在黄昏的美丽中忘却烦忧,却又因采摘芳草而触景生情,勾起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高启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见堂上亲:开头点出作者的孤独与对亲人的思念。
  • 空树堂下草:描绘出周围环境的荒凉。
  • 夏来风雨繁:夏季的频繁风雨象征着生活的不易与烦恼。
  • 离披数丛老:草木的衰老与凋零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日暮欲忘忧:在黄昏时试图抚平心中的忧伤。
  • 搴芳转伤抱:想要采摘芳草却触动了心底的伤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木的凋零比作心情的忧伤。
  • 对仗:如“日暮欲忘忧,搴芳转伤抱”,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拟人:草木的状态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思乡与思亲为主题,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切怀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堂上亲:家庭与亲情的象征。
  • 空树:孤独、无助的象征。
  • 萱草:传统上象征母亲与思念,代表着温暖与关爱。
  • 日暮:象征生命的黄昏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堂上亲”指的是哪类人物?

    • A. 朋友
    • B. 亲人
    • C. 陌生人
  2. “搴芳”在诗中表示什么行为?

    • A. 采摘
    • B. 种植
    • C. 嫉妒
  3. 诗中提到的“萱草”常常象征着?

    • A. 忘忧
    • B. 忘记
    • C. 欢乐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的情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绘对兄弟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高启的《萱草》与王维的《鸟鸣涧》同为描写自然与情感的诗,前者侧重于思乡情,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闲适与安宁。两首诗在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