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岭海何须出涕行,胜于寒疾困心旌。
儒生不少当为事,抵掌如闻叹息声。
白话文翻译:
在岭南和海边,不必因离别而流泪,
比起寒冷的疾病,更使心中烦扰。
儒生们不少应当有所作为,
拍手相击似乎能听到叹息的声响。
注释:
- 岭海:指岭南地区和海边,表明地理位置。
- 出涕行:流泪而行,表现离别之苦。
- 寒疾:指寒冷的病痛,象征内心的痛苦。
- 心旌:心中的旗帜,形容心中波动不安。
- 儒生:指读书人,特别是儒家学者。
- 抵掌:拍手,表达一种情绪的宣泄。
- 叹息声:形容人们的无奈与哀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在廷,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活跃于清朝中期,著有诗文,风格多样,尤以古诗见长。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时事与个人情感,关注历史与人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沈在廷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之际,正值社会动荡与思想变革的时期,儒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面临着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冲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岭南和海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感伤与对内心痛苦的反思。开头两句以岭海为背景,巧妙地将自然与情感相结合,显示出一种不必要因离别而流泪的态度,反映出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深刻理解。诗中提到的“寒疾”不仅是生理上的疾病,更象征着精神上的困扰,使人倍感沉重。在后两句中,沈在廷提到儒生应有所作为,强调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表明在困境中仍应努力奋斗,发出拍手的声音仿佛在呼应那些对现实无奈的叹息,表现出一种无力感与期望的矛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岭海何须出涕行:在岭南与海边,不必因离别而流泪。
- 胜于寒疾困心旌:这种情感比起寒冷的疾病更让人心烦。
- 儒生不少当为事:很多读书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 抵掌如闻叹息声:拍手声中似乎能听到人们的叹息。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比喻:将心中烦恼形容为“寒疾”,生动形象。
- 拟人:抵掌声“如闻叹息”,赋予声音以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知识分子在面对离别与困扰时,既有对人生苦难的感慨,也有对责任与使命的反思,强调在苦难中仍应努力追求有所作为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岭海:象征广阔的天地与人生旅程。
- 涕行:表现情感的脆弱与无奈。
- 寒疾:内心的焦虑与困扰。
- 儒生:知识与责任的代名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岭海”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北方地区
B. 岭南和海边
C. 中原地区 -
“寒疾”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理疾病
B. 精神困扰
C. 社会问题 -
诗人对儒生的态度是? A. 否定
B. 鼓励
C. 讽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同样表达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 《春望》杜甫: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离骚》屈原与沈在廷的诗作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但《离骚》更侧重个人的情感与命运,而沈在廷则通过对儒生的呼吁,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主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