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壬午》

时间: 2025-04-28 17:17:35

香冷红罗梦欲阑,石湖旧月影珊珊。

可怜笛里胡沙语,哀怨分明索解难。

官阁迥,驿程寒,一枝在手惜空残。

何须看到荼蘼谢,愁绝东风第一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冷红罗梦欲阑,石湖旧月影珊珊。
可怜笛里胡沙语,哀怨分明索解难。
官阁迥,驿程寒,一枝在手惜空残。
何须看到荼蘼谢,愁绝东风第一番。

白话文翻译

香气冷却的红罗帐子里,梦境将要结束,
石湖上的旧月影子微微摇曳。
可怜那笛声中传来的胡沙音,
哀怨的情绪分明,令人难以释怀。
高高的官阁远离,驿道寒冷漫长,
手中只剩一枝花,令人惋惜它的凋零。
何必等到看到荼蘼花谢去,
东风一来,愁苦便愈发浓烈。

注释

  • 香冷:指香气已经冷却,暗示梦境的消逝。
  • 红罗:指用红色罗织成的华美帐子。
  • 石湖:可能指某个特定的湖泊,象征宁静与回忆。
  • 胡沙语:笛声中传出的异域风情的声音,带有感伤。
  • 官阁:指高官的住宅或建筑,象征权势与冷漠。
  • 荼蘼:一种花,象征着青春的逝去与美好事物的结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永济,清代诗人,以情感细腻、语言优美著称。他的诗风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壬午年,诗人可能正经历个人感情的困扰或人生的变迁,借助自然景象和音声表现内心的愁苦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充满了浓重的哀愁与思念之情。开头两句通过“香冷红罗梦欲阑”与“石湖旧月影珊珊”展现了一个梦境的尾声,既表现出梦的短暂,又暗示了对旧时光的怀念。梦境中香气的冷却与月影的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惆怅的氛围。接下来的“可怜笛里胡沙语”,笛声的凄凉与异域音调的交融,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悲伤。

诗中的“官阁迥,驿程寒”引入了社会背景与个人境遇,表现出诗人对权力与仕途生活的冷漠与疏离。最后两句则将愁苦推向高潮,质问“何须看到荼蘼谢”,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内心的孤独,具有深远的哲理思考与人文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香冷红罗梦欲阑:暗示梦境即将结束,香气的冷却代表着温馨的消失。
  2. 石湖旧月影珊珊:月影在水面上的晃动,象征着美好的回忆和时间的流逝。
  3. 可怜笛里胡沙语:笛声中传来的异域音调,带有悲伤的情感。
  4. 哀怨分明索解难:清晰的哀怨情绪,表达出难以释怀的心情。
  5. 官阁迥,驿程寒:描绘出高高在上的官府与漫长寒冷的路程,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的冷漠。
  6. 一枝在手惜空残:手中仅剩的一枝花,象征着失去的美好和无奈的惋惜。
  7. 何须看到荼蘼谢:不必等到花凋谢,愁苦就已经在心中。
  8. 愁绝东风第一番:东风一来,愁苦更加明显,暗示对春天的期待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香冷”比喻梦境的消逝。
  • 拟人:笛声如人一般,带有情感。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主要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失去后的无奈,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传达出深刻的感情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美好与温暖的记忆。
  2. 月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回忆。
  3. 笛声:代表着孤独与愁苦的情感寄托。
  4. 荼蘼:象征着青春的结束与美好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香冷”主要指什么? A. 香气的消失
    B. 香气的浓郁
    C. 香气的变化
    D. 香气的延续

  2. “何须看到荼蘼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生命无常的感叹
    C. 对爱情的渴望
    D. 对事业的追求

  3. 诗中“官阁迥,驿程寒”形象地表现了什么? A. 诗人对权力的向往
    B. 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冷漠
    C. 诗人对旅行的向往
    D.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比较刘永济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声声慢》,两者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失去的感慨,但刘永济更倾向于通过自然景象表现个人情感,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内心独白展现女性的柔情与坚韧。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相似,但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