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题梅市香奁集后》

时间: 2025-01-27 03:48:05

宝扇横时,玉堂深处。

开奁齐唱金针句。

汉阳少妇解璇玑,孝标令妹工词赋。

郁草名金,柳花成絮。

满阑种就珍珠树。

欲听缑氏海西谣,须寻仙尉江南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题梅市香奁集后
作者:毛奇龄 〔清代〕

宝扇横时,玉堂深处。
开奁齐唱金针句。
汉阳少妇解璇玑,
孝标令妹工词赋。
郁草名金,柳花成絮。
满阑种就珍珠树。
欲听缑氏海西谣,
须寻仙尉江南路。

白话文翻译

当宝扇轻轻摇动时,深处的玉堂里传来了歌声。
打开香奁,齐声吟唱那美妙的金针句。
汉阳的少妇懂得弹奏璇玑,
孝标的妹妹擅长写作和赋诗。
郁郁葱葱的草木名为金,柳花如同飞絮。
满满的栏杆上种满了珍珠树。
想要听到缑氏的海西谣,
就必须去寻找仙尉的江南路。

注释

  • 宝扇:一种华丽的扇子,象征着高雅和富贵。
  • 玉堂:指富贵人家的厅堂,或有文化气息的地方。
  • 开奁:打开香奁,香奁是装香料的盒子,常用来指代女子的妆饰。
  • 金针句:指优美的诗句或歌词。
  • 汉阳:地名,古时汉阳是个繁华之地。
  • 璇玑:古代一种乐器,象征着音乐才华。
  • 孝标:可能指汉代的孝女,表现出对家族的尊重和文化传承。
  • 郁草:指生长茂盛的草木。
  • 珍珠树:一种比喻,象征着珍贵的事物或美好的愿望。
  • 缑氏海西谣:指一种传说或民谣,缑氏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 仙尉:指传说中的神仙或具有高人地位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1640-1711),清代诗人,擅长词曲,曾任职翰林院,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和女性题材。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情的抒发。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写于清朝中期,正值文化繁盛时期,文人雅士聚集,诗会频繁,诗词交流盛行。诗中描绘了当时的女子文化和生活情景,折射出社会的风气与艺术的氛围。

诗歌鉴赏

毛奇龄的《踏莎行 题梅市香奁集后》是一首典雅的词作,描绘了华丽的场景与女子的才情。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开篇以“宝扇横时,玉堂深处”引入,轻盈的宝扇和深邃的玉堂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雅致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女子们的才艺,汉阳少妇的璇玑与孝标令妹的词赋,展现出当时女性的聪慧和文化修养。

在意象上,诗中运用了“郁草名金,柳花成絮”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春日的景象,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这种丰富的自然描写与人文情怀相结合,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的美感,又充满了情感的共鸣。最后,诗人提到想要听到缑氏的海西谣,这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追寻,也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通过细腻的笔触,毛奇龄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文化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环境,设定了高雅的氛围。
  • 第二联通过女子的歌声,展现出文化的氛围。
  • 第三联和第四联具体提到女性的才华,表现出社会对女性的期望。
  • 第五联至第八联则通过自然景象与民谣的表达,揭示出诗人的情感寄托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郁草名金”,生动形象地描绘草木的繁茂。
  • 对仗:如“开奁齐唱金针句”,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女性的才艺和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文化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清代文人的情怀和审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扇:象征富贵与优雅。
  • 玉堂:代表着文化与修养的殿堂。
  • 璇玑:象征音乐与艺术的才华。
  • 珍珠树:象征梦想与愿望的美好。
  • 柳花成絮:描绘春天的轻盈与生机,带有诗意的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所提到的“汉阳少妇”擅长什么? A. 画画
    B. 弹奏璇玑
    C. 跳舞
    D. 制作香料

  2. “郁草名金”中“郁草”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草药
    B. 生长茂盛的草木
    C. 一种香料
    D. 一种乐器

  3. “欲听缑氏海西谣,须寻仙尉江南路”表达了什么? A. 对过去美好文化的追忆
    B. 对江南风光的向往
    C. 对仙人的渴望
    D. 对美食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 by 李清照
  • 《菩萨蛮》 by 温庭筠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毛奇龄的《踏莎行》在女子才情的描绘上更为细腻,而李清照则在情感上更为直白。两者都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但呈现的角度和风格各有千秋。毛奇龄的诗歌更注重场景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为抒情,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