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2-04 16:21: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藻的《踏莎行》
湿粉模糊,尖风料峭。
忍寒去泛西泠棹。
楼台金碧忽迷藏,
断红界出阑干小。
咏絮诗新,吹梅笛早。
玉龙起舞长空绕。
向来无恙是青山,
如何一发青山老。
白话文翻译:
湿润的粉色模糊不清,尖锐的寒风刺骨。
忍受着寒冷,我划着船在西泠河上游荡。
那金碧辉煌的楼台忽然被迷雾遮住,
唯有那残红的花影透出小小的栏杆。
赞美柳絮的诗句刚刚写成,梅花的笛声早已响起。
玉龙在空中翩翩起舞,环绕着四周。
原本无恙的青山,怎么一下子就显得苍老了?
注释:
- 湿粉:指湿润的花粉或花瓣,形容春天的气息。
- 尖风料峭:形容寒风刺骨,冷得让人难以忍受。
- 西泠:指西湖的一部分,风景秀丽。
- 楼台金碧:形容楼台的华丽,金色和碧色交相辉映。
- 断红:残余的红花,象征春天的逝去。
- 咏絮诗新:指刚写的赞美柳絮的诗。
- 玉龙起舞:比喻白云在空中飘动的景象。
- 青山老:青山本是常青的,突然变得苍老,暗示岁月的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藻,清代诗人,生活在清朝初年,曾任官职,擅长词曲,工于山水诗,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踏莎行》成诗于春季,诗人借春景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典型的清代词作,展示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全诗以春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湿润的花粉、寒冷的风以及楼台的金碧辉煌,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美丽的春日氛围。诗的开头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触觉的冲击,湿粉和尖风的对比,反映出春天的温暖与寒冷之间的斗争。接着,诗人描绘了西泠河的游荡,暗示了心灵的漂泊与不安。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咏絮诗新,吹梅笛早”的句子,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玉龙起舞长空绕”则赋予了春天一种灵动的美感。然而,诗的结尾突然转向“青山老”,给人以一丝忧伤,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深思。这种情感的转折,正是吴藻作品中常见的特征,既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湿粉模糊,尖风料峭。:春天的湿润和寒风的刺骨形成对比,展示出春的脆弱。
- 忍寒去泛西泠棹。:尽管寒冷,仍然选择在西泠河上游荡,表现出诗人的不屈精神。
- 楼台金碧忽迷藏,断红界出阑干小。:美丽的楼台被迷雾遮挡,只有残花隐约可见,象征着春天的短暂和易逝。
- 咏絮诗新,吹梅笛早。:描绘春天的生机,诗人刚写完的诗与梅花的笛声相呼应。
- 玉龙起舞长空绕。:比喻春天的云朵在空中舞动,生动形象。
- 向来无恙是青山,如何一发青山老。:青山原本永恒,而今却显得苍老,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玉龙”,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如“咏絮”与“吹笛”,使自然景观更具情感温度。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句子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湿粉:象征生命的脆弱和春天的温暖。
- 尖风:暗示人生中的艰难与挑战。
- 楼台:象征美好的事物,然而被迷雾遮挡,象征美好时光的短暂。
- 青山:代表永恒与不变,但突显出岁月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湿粉”是指什么?
- A. 湿润的泥土
- B. 湿润的花瓣
- C. 湿润的沙土
-
诗中“青山老”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对青山的赞美
-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C. 对春天的期待
-
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冬天的寒冷
- C. 夏天的炎热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定风波》
诗词对比:
- 吴藻的《踏莎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但吴藻更多地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李清照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入门与鉴赏》